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1)(16 / 22)
屿一时不能用作空军和海军基地。此外,希特勒在1941年初就已决定,派他的最有才干的指挥官埃尔温·隆美尔将军去北非,支持正在动摇的意大利人。隆美尔虽然不是普鲁士军事阶层的成员,但由于他在法国战役中的突出功绩而晋升得很快。作为一位精明的战略家和有闯劲的领导人,他迅速地把他有名的非洲军团训练好。1941年3月,他发动了一次进攻,迫使英国人穿过利比亚向埃及边境撤退。1942年5月,他继续发动进攻,越过边境进人埃及,到达离亚历山大只有50哩的阿拉曼。隆美尔深信自己将取得彻底胜利,他为胜利进入开罗挑选了一匹白色的战马,而表示感激的"元首"则将他提升为陆军元帅。
即使在海上,1942年,德国人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英国人和美国人都在几千哩长的补给线的尽头作战,而苏联人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经由北角或波斯湾运来的军用物资。这是一种有利于日本和德国海军的、如预先计划那样的形势;日本和德国的海军分别是(继美国和英国海军之后)世界上第三大和策四大海军力量。比起日本人,德国人使同盟国船只遭受的损失要大得多,这主要是因为德国的潜艇舰队更大,更有力,离同盟国的主要航道也更近。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同盟国和中立国损失了总吨位为23506000长吨的船只,相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的船只的1.5倍。其中,四分之三的船只是在大西洋损失的,70%的船只是被潜艇击沉,只有30%的船只是被水雷、水上船只和飞机击沉的。船只沉没的吨数从1940年的3992000吨上升到1941年的4329000吨,1942年达到了顶峰,为8330000吨。在以后的两年中这种损失下降到4065000吨和1495000吨。1942年出现了船舶危机,直到这年秋天同盟国造船厂的产量才超过损失的船只。
1942年,轴心国在每条战线上都处于最幸运之时。在北非,隆美尔正准备进攻开罗,在苏联,德国军队已到达伏尔加河,在太平洋,日本人似乎正准备猛扑澳大利亚和印度,只有公海上的舰艇战在这年年底以前一直打得难分难解。
1943年:形势的倒转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三年,轴心国没有遭受任何阻碍。1942年底,随着苏联人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英国人在埃及的突破性进展、盟军在法属北非的登陆、墨索里尼的垮台、盟军对德国的连续不断的轰炸和日本舰队在太平洋的失败,战争开始出现了转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