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球性的影响 (1)(18 / 22)
格勒消灭德军的同时,又在这条战线上的其他地方发动了一系列攻势。到3月底时,他们已收复1942年丢失的全部领土。为拚命阻止苏联红军无情的推进,德军在库尔斯克向苏军阵地的一个突角发动了全面的进攻。尽管他们在每一哩的范围内就集中了160辆坦克,但只推进了20哩,并为此损失了40000人,1400架飞机和3000辆坦克。7月12日,苏军反攻,迅速夺回了他们失去的阵地,然后不断向前推进,直至后勤方面的困难迫使他们停止前进为止。
库尔斯克战役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它是纳粹在东部战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从这以后,苏联人掌握了主动权,德国人则反攻为守,以防止他们的撤退变成大溃逃。势力均衡的这一转变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对苏联红军的大规模援助,这种援助大约始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时。但西方给苏联的40万辆吉普车和卡车、22000架飞机(主要是战斗机)和12000辆坦克总共只占苏联红军所使用的全部军用物资的10%左右。如果苏联不能生产出另外90%的军用物资,如果苏联最高指挥部面对头两年惊人的军事和经济损失不能建立和训练新军队,苏联的胜利原是不可能的。
希特勒本人也促成了苏联的胜利,因为他为了给德国移民腾出地方而推行消灭或削弱东方诸"低劣的"斯拉夫民族的种族主义政策。希特勒明确表示,他准备对英国和法国进行一场"常规的、有绅土派头的"战争,但在东方,德国应消灭苏联,应除去它的古老的首府,应杀戮它的官员和知识分子,应大批杀死它的农民群众,使他们成为优秀种族的奴仆。这一政策使被占领区的数百万苏联人除了为自己的生存进行抵抗外别无选择。情况原本可以完全不是这样,因为战争初期大规模的逃亡和投降表明,相当多的苏联人至少对布尔什维克政权是冷淡的。如果希特勒当初为这些人提供的东西比斯大林给予他们的东西更多,他们原会以足够的人数作出响应,从而决定性地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但是,希特勒的为优秀种族获取"生存空间"的政策迫使整个东欧的斯拉夫人加入地下组织和游击队。
在德国人在苏联被迫撤退的同时,他们及其意大利盟军也在被彻底地赶出北非。1942年8月底,隆美尔企图继续向埃及发动攻势,但被彻底击退了。这时,在这条战线上,英国人有了一位新的指挥官伯纳德·蒙哥马利爵士,他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同时又是一位严格执行纪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