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从大同盟到冷战(14 / 19)
加拿大、《布鲁塞尔条约》的5个参加国:意大利、葡萄牙、丹麦、冰岛和挪威。后来,希腊和土耳其(1951年)以及西德(1955年)也加入了这最初的12个缔约国。这一公约规定,"武装进攻一个或更多的"缔约国,无论是在欧洲、北非还是在北美,"都将被认为是对所有缔约国的进攻"。最初,公约仅要求建立北大西洋理事会,但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促使北约组织成立了一支由一个司令部指挥的联合防御部队。这支部队主要由美国提供资金。它的最高统帅也是美国人,不过各缔约国按规定提供了若干师。这支部队从未强大到足以阻止苏联的大规模侵略,但它能打一场代价高昂的阻滞战,能促使苏联人在向西推进前三思。
其时,苏联已在东欧作出相应的政治和军事安排。甚至在大战结束前,斯大林就已与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波兰分别缔结了互助条约,到1948年时,又与前轴心国的卫星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55年5月,苏联与东欧各国缔结了一个更正式的、更广泛的军事盟约。这就是《华沙条约》,它是东方集团对《北大西洋公约》所作的反应。于是,除德国外,欧洲也被冷战切成两半——在美国保护下武装和组织起来的西欧和在苏联保护下武装和组织起来的东欧。
八、远东的冷战
1950年,冷战的焦点入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在欧洲已成均势。但是,远东的均势却为一个重大发展——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一所打破。正如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
蒋介石在1928年就已成为中国的主人,但从一开始起,他的国民党政权就受到了两大不共戴天之敌-一国内的共产党人和国外的日本人——的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处境变得特别困难。这个国家被分割成三部分:由日本人控制、由南京傀儡政府进行管理的东部,由以延安为首都的共产党人控制的西北部,由以重庆为首都的蒋介石的民族主义政府统治的西部和西南部。
蒋介石的政权正是在战争的几年中遭到了无可弥补的破坏。以往,蒋介石一向依靠保守的地主阶级和较开明的大商人的支持。日本人侵占东部沿海地区时,大商人多半被消灭,蒋介石只剩下内地自私自利的、目光短浅的地主的支持。他的政府变得越来越腐败,不能对遭连年战争蹂躏并因此而觉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