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从大同盟到冷战(2 / 19)
两个月后,即1941年8月1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在这一宪章中,他们以理想主义的措词宣布了他们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原则。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第二个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苏租借协定》;这两个协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合作的另一表现是1943年6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不过应该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到1939年时共产国际的主要官员已转入党中央书记处,他们在那里继续发挥作用。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它于1944年春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时,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和药品。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 3ǔωω.cōm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因内部不和而分裂了,两、三年内便为时常象要变成热战的冷战所取代。
同盟国的政治家在战争年代中未能认真地为战后的和解拟定计划,这一点加速了大同盟的分裂。战争初期,他们确制定了《大西洋宪章》,这一宪章由丘吉尔和罗斯福于1941年8月14日在美国巡洋舰"奥古斯塔号"的甲板上签署。它规定,战后的世界应没有贫穷和恐惧,在这个世界中,未经有关民族同意不能改变领土现状,每个民族自己决定政府的形式,所有国家的经济机会均等,解除侵略国的武装。不幸的是,人们没有为明确地、切合实际地应用这些理想主义的原则去解决等待着和平结局的各种问题而作出什么努力。1943年,在卡萨布兰卡、魁北克和德黑兰召开的会议都主要致力于军事战略,战后问题只是偶然地、笼统地被提及。
到1944年秋时,政治上的争端已不再能避免。苏联红军向多瑙河流域上游的推进正迫使德国人撤离巴尔干半岛,共产党领导的抵抗阵线的战士正填补这一真空。一个由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