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诸帝国的终止(上)(7 / 10)
这时因充满着不满情绪而动荡不安,阿拉伯国家与其说是站在同盟国一边,不如说是站在轴心国一边。德国人和日本人原本无需作什么努力便能深深地进入这些国家,使无焰闷燃的火种烧起来。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他们便能完全封锁欧亚大陆,从而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西方之所以能避免这种快降临的灾难,只是因为希特勒决定将他的各个师投入俄罗斯平原,只是因为日本人尽管进行威胁和军事演习,却从未真正打算侵入印度。即便如此,如果并非不可能,如果国大党当初作好了武装起义的准备,英国在次大陆上的地位原会很不稳固。然而,在甘地的影响下,印度只进行了非暴力抵抗。不过,尽管这一抵抗缺乏富有战斗精神的领导人,但国大党领导人的被捕却促成了城市和乡村中的罢工和暴动;但是,这一抵抗没有计划,缺乏协调,因此,英国人能捣毁一个又一个暴动中心。
在战争剩下的几年中,英国人坚决拒绝释放国大党领导人,除非他们改变"退出印度"的要求。国大党领导人则拒绝这样做,因而在这几年中,他们一直被监禁着。其时,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真纳趁国大党陷入困境之际,说服印度的穆斯林加入了他的组织,从而为战后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准备了条件。他不知疲倦、满怀激情地宣讲他关于一个独立自主的巴基斯坦的教义。"穆斯林印度不能接受任何必将导致一个由印度教徒占多数的政府的宪法……众所周知,穆斯林不是一个少数派。……根据任何有关民族的定义。都可说穆斯林是一个民族,他们应当拥有自己的家园、自己的领土和自己的国家。"
1945年7月,工党在英国大选中的胜利是印度事务中一个新的、决定性的转折点。工党历来主张印度独立,这时,艾德礼首相为实现这一目标立即采取了行动。若不考虑其政党的许诺和同情,事实是他除承认印度独立外几乎别无他择。纯粹的外界势力已不再能抑制因战时经历而愈益强烈的印度民族主义,这一点在政府于1945年年底审判日本资助的印度国民军的一些军官时变得很明显。这些人顿时成了民族英雄,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曾同日本人合作,而是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赶走可恨的英国人。当时,遍及全国的这种情绪非常强烈,以致审判只好中途停止。事实上,英国已不再能不顾这个国家人民的愿望而统治这个国家,也不再存在着企图这样做的意向。战争期间,印度行政机构人员已愈来愈多地由印度人充任,而英国在印度的投资则大大减少;英国公众对没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