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7 / 18)
大功的祖先,让后世生者,受其功劳荫蔽,那么后人就得论功而祭祖先之灵,这就是‘神’。
此为华夏文明的核心文化,绝对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上古时期,‘帝’、‘天’、‘祖先崇拜’等概念成熟后,这种神圣之地,理应就有了。
哪怕连现代定义的‘文明’都还没有,还是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建立明堂了。
这个文化,从未断绝,一直流传。历朝历代,都有明堂,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哪怕是清朝都有。最后一次祭天大典,是袁大头
也就是说,我们有几千年的信仰‘天’,‘造昆仑’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周礼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西汉的大戴礼记明堂篇也写了“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
明堂月令论还说了“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牗,以四门八牗乘九宫之数也。”
淮南子:“明堂,王者布阵之堂,上圆下方,堂四出”
这些都是对明堂的描述,历朝历代,明堂形制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和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大体对应。
比如建筑格局法天象地,基址方形四达。比如建筑附近有水环绕。
还有一个,就是明堂为三重台阶式,这和淮南子中对昆仑的描述吻合。
昆仑分为三层,第一层叫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第二层叫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第三层,乃为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考古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就有‘三环祭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也有三层台阶的瑶山祭坛。
仰韶文化的双槐树遗址,也就是所谓‘河洛古国’,更是有三重结构的大型环壕。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南佐遗址’总之很多,我就不列举了。
把宗庙祭坛建成三重台的形式,是自古有之。
是整片古中华文化圈,各种不同新石器文化的一种共同文化因子,即‘天地信仰’、‘祭祖乃灵’、‘天圆地方’等要素。
还有一个论证,那就是在早期典籍中,‘昆仑’一词,有时候是直接指代‘明堂’的。
比如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汉武帝封禅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