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2 / 3)
错在拔“钉子户”的过程中,捎带在高祖宗庙的围墙上开了洞。这个洞就成了袁盎的机会。
当袁盎把整个事件经过为申屠嘉阐述和分析后,申屠嘉的老脸上也流露出了激动的笑容:小子,为私利而破宗庙,活腻味了你,“大不敬”这条罪名你是坐实了。
袁盎和申屠嘉头对头商量了好一阵。最终,申屠嘉请来了御史大夫陶青,以及几个亲信。总的来说,这些都是对晁错不满的人。
申屠嘉今天有些激动,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就开门见山地讲明了相邀的目的。
应该说,大家都是老熟人,没那么多客套话。尤其是御史大夫陶青,俩人共事多年,交情甚厚。对这个人,申屠嘉还是比较放心的。
为了共同的敌人,大家汇聚一堂,商量了半天,只做出了一个简单的部署:丞相亲自上书弹劾;御史大夫携九卿配合,群臣适时跟进,打算用口水淹死晁错。并且确定了动手时间:第二天早朝。
部署停当后,静待第二天早朝的到来。
上学时,老师经常讲:当天的作业当天写,就算熬到半夜也在所不惜。汇总几千年的实践经验来看,老师讲的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政治斗争。因为就坐等的这一晚,事件的走向发生了逆转。
在申屠嘉静静地等待“早朝”时,有个人坐不住了。这个人是御史大夫陶青。
陶青在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已经待了七年,应该说他已经待烦了,很想能够再进一步。然而,官当到他这个层级,晋升路线仅剩一条——丞相。
御史大夫是预备丞相,现成的一条路,也是唯一的一条路。通常情况下,熬死了丞相,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但这条路走起来却并没那么容易,因为刘恒时期选择三公的标准是年龄大小,也就是说丞相是个老头,他御史大夫的年纪也不会太小。既然大家都已胡子一大把,到底是谁先嗝屁还真说不定。所以,硬凭拼寿命的确不是件轻松的事,就算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见得靠谱。
不过,为了体现公平竞争,大家不谋而合地找了一条捷径——争斗。把丞相赶下台,自己就是下一任丞相。
这虽然是一条捷径,但风险却很大。在这个层级上的人,想以一边倒的优势,顺顺利利把对方送回老家的难度系数很大,在没有充分的把握前,谁都会不傻着脸蛮干。因此,大部分人通常选择隐忍。陶青就是个隐忍的高手。
陶青做事有板有眼,言语不多,看起来比较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