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一节 开始吧(2 / 3)
好不吝啬地为韦孟送上了一份厚礼——挨打。
刘交、刘郢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召来的儒学大师,刘戊只用几天就把他们给弄趴下了。
不久后,申培公退居故里,当了个私塾先生,终身不再出门,亦不见宾客——“唯王命召之乃往”。韦孟也远走他乡,终老没再露头。
申培公、韦孟一走,很多儒生们也纷纷离开。爷爷、老爹两代人几十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刘戊破坏力还真的不一般。
赶走这些碍人眼的老家伙,刘戊就自由了。经他折腾十六七年后,楚国文不兴武不备,成了一个十足的软柿子。
不过这也没关系,他没想过当皇帝,只要能尽情淫乐就行。然而还是出了问题。
薄太后驾崩服丧期间,刘戊没忍住下半身,结果闯出了祸。在当时这是一条极重的罪责。晁错也为他量了刑——削除王爵,杀头。
这是一棒子把他打死的节奏。
刘戊在廷尉署闹了几天后,泄了气:看来这次要玩完。
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满心绝望时,刘启笑呵呵地站出来当“好人”。毕竟是亲戚,“砍头”有点重,“削王爵”也不用,交点“好处费”算了。很快朝廷下旨收回原楚国东海郡和薛郡。
刘戊摸了摸脑袋:还好,这吃饭的家伙还在。少几块地盘虽然很着恼,但只要留得吃饭的家伙,就有接着闹腾的机会。
就在刘戊做客廷尉署时,晁错也没闲着——“更改法令三十条”,专在诸侯们违法违纪上做文章。如此一来,诸侯哗然。
诸侯们反对声音虽然强烈,可朝廷里却惊人的平静。虽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平静而已。
当然,之所以会能如此平静,还和一个人目前的生活状况有关。这个人是窦婴。
在“削藩”这件事上,窦婴无疑是反对最坚决的一位。可这位仁兄目前的生活状况不是太好。
由于在“家宴”上和姑母唱了句反调,让窦漪房极为恼怒。第二天就除了他的门籍(出人宫门的名籍),不准他入朝。
虽然他帮了刘启,可刘启对他也不怎么感冒。一则刘启不愿违背老娘的意愿,二则窦婴反对削藩。如此一来,窦婴成了个里外不是人的家伙,人见人烦。
你们不待见,我还不伺候了呢,小小一个“詹事”,没什么可留恋的。所幸托病辞官,回家遛狗去了。
窦婴背景那么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