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2 / 3)
一分为七,让他们在屁大一点地方上称了王,多少有点挤得慌。
刘将闾,齐王;
刘卬,胶西王;
刘辟光,济南王;
刘贤,淄川王;
刘雄渠,胶东王;
刘志,济北王;
刘喜(刘章儿子),城阳王。
事实上,上边这些人也无需太过关注,只是摆个造型亮亮相罢了。不过有一点应该提前交代,免得随后再啰啰嗦嗦地纠缠不清。
上边排列的这份名单中,将有四位兄弟荣幸地成为“七王之乱”的主角,他们分别是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这四位兄弟的感情最深,关系最铁,其中刘卬是无可争议的带头人。
其二,他们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个共识——刘卬更适合当皇帝。他们这个共识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在爷爷留下来的那群仔中,老爹刘肥是长子,就凭这个身份就应该当皇帝。假如刘肥是皇帝的话,他们之中的一位将会是接班人,怎么着也不该好过刘恒、刘启父子。况且自家兄弟在诛灭吕家之时颇多,但最终却让别人捡了便宜,真是苍天无眼。刘恒父子当了皇帝后,不但没觉得不好意思,反而想尽办法压制他们。所以,这些人一直很不忿。
不忿归不忿,可也没胆量去京城找刘恒理论,只好把这口恶气憋在肚子里。
人只要心存不满,无论定力再好,也都多少会有一些流露的。不是说一些过火的话,就是干一些过火的事。
终于,这口恶气开花结果了。
刘卬比较倒霉,他的不满情绪被京城里的晁错捕捉到了。朝廷的办事效率挺高,很快就有了举措,削他六个县。
生存环境本就拥挤,这下可好,六个县轻轻松松就没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刘卬哭爹喊娘地叫唤时,兄弟们纷纷送来了慰问信,在精神上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当然,在支持之余,又增舔了几份对朝廷的不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再添一把燃柴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送燃柴的人适时赶来了——吴国使者。
刘卬很干脆,拉住使者的手感慨:你来的太及时了,我正准备派人去见吴王呢。
他表现的太过热情,反倒让使者有点不好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