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2 / 3)
岁以上、六十二岁以下男丁全部集中了起来。兵力的确很“雄厚”。不过要缩水很多——二十万。
连刘濞自己的兵力都不能相信,其他方面军就更不靠谱了。
兵力水份大,财力也不例外。什么“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真是说谎话不打草稿。
有个矿山就了不起了?朝廷的矿山多了去了,也没见刘恒父子有“花不完”的一说。后宫妃子们还要搞纺织,夸张的是刘恒还会穿补丁。皇帝还没夸下这海口,你刘濞一个土财主就敢拍胸脯喊“自己很有钱”,也太自不量力了吧。还说什么“钱到处都是。多得花不完”,这明显是瞎球扯嘛。
刘濞这篇檄文在各路诸侯面前传阅一遍后。大家不约而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骗子。
檄文能传出这么个效果,真不知道刘濞作何感想。
事实上,刘濞顾不上想这些,现在的他还正惬意着呢。当闻得淮南王刘安将“发兵响应”时,他激动的坐不住了。刘安信口开河的一句话,坚定了刘濞的决心,他认为绝大部分诸侯都会像刘安一样“无厘头”。
既然如此,啥废话都不用说了,干吧。
公元前154年(景帝三年)正月甲子,刘濞起兵,西渡淮河,进入楚国。两家合兵一处,开始了这次汉朝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七国之乱”。
刘濞准备分三步走。
第一步,吴楚联军向西挺进,赵国及齐地诸军及时靠拢,会师梁地;
第二步,合兵灭掉梁王刘武后,继续向西,拿下荥阳,攻克洛阳;
第三步,以洛阳为临时驻地,挺进关中,占领长安。然后杀了晁错,干掉刘启,自己当皇帝。
之所以他会选择梁国这条路,一是离长安很近;二是要先剪除朝廷羽翼;三是为第二步做准备,因为梁国就横亘在荥阳之东,不干掉刘武,荥阳和洛阳是肯定去不了的。当然,他清楚这一步走的将会很艰难,因为刘武的实力很强劲,一点也不比他刘濞逊色。这得益于朝廷的扶持。
刘濞选择洛阳作为第二步的目的地,也是做了充分考虑的。洛阳是汉朝的东都,城大人多,政治意义也很明显。只要打掉荥阳、占了洛阳,此次革命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就算灭不了刘启,最起码称帝关东,分而治之的机会是有了。
关于第三步实际上无需解释。大可用直尺在地图上比划比划,两地的距离并不太远。如果占了洛阳而不去长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