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九章 防御机制(中)(4 / 5)
的第一句话就大错特错了。《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光是这一句话,就已经彰显了司马迁的无知。少典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所谓的氏其实就是一个部落的称谓,像我们命运部队如果在那个时期组成一个部落,可以称为命运氏。黄帝的有熊氏可能最早时是属是少典氏族的管辖,就像游牧民族的王帐和下属部族帐营的关系一样,但黄帝绝对不是什么少典的儿子。还有,黄帝的名字应该叫伯荼,不叫轩辕。另外公孙这个姓也不对,公孙之姓最早出自春秋。春秋战国诸候们的儿子都称为公子,像秦始皇的儿子扶苏就叫公子苏,胡亥叫公子亥。而公子们的儿子就叫公孙,这些诸候们的后人后来就有许多人以公孙为姓,意指自己是诸候的子孙后代。所以公孙姓者最早出自春秋,皆是贵族之后。五帝之时并无公孙之姓,最早的大姓是风姓,从燧人氏开始到伏羲、女娲政权直致炎帝姜姓为止,全都是由风姓掌权的。风姓之后的大姓中也没有公孙,并且那个时候的大姓全带了女字边的,像姬、姚、妫、姒、姜、嬴、姞、妘、娲、好等等,这些姓都带女字边的,甚至连‘姓’这个字拆开来也是女生二字。”
说到这里,六道停了一下。可能是说得口干了,舔了舔干燥的嘴唇后才继续说道:“上古是没有公孙姓的,《史记》上说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对吧?可是这十四姓也没有一个姓公孙的。还有,清代崔述在《补上古考信录》也同样指出:‘公孙是公之孙,上古时无此(公孙)称。’所以司马迁根本就什么都不懂,却自以为是的把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写进了《史记》中。后来的儒家把《史记》捧为正统,虽然发现了其中大量的错误,却因为种种政治因素不去修正,反而编造各种谎言来混淆视听。”
冷夜沉默了半天,忽然问道:“这么说,五帝的禅让都是假的?”
“假的。”六道点头道:“五帝每个彼此都相差了好几百年,怎么可能活到那个时候禅让?虽然儒家一直在强调,五帝时期都是禅让制度以礼治国,可实际上五帝政权都是谋逆夺位的,并不是儒家所说的那么平和。”
冷夜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
六道嘴角微挑,噙着一抹笑容,继续说道:“另外,我们就暂且权当《史记》里面所说的都是真的吧,五帝都是人物而非政权。那么你有没有注意到,《史记》中自黄帝后面的那些帝王,可全部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代,都是他的直系血脉后裔,没有一个是外人。这已经是血统继位传承制度了吧?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