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3 / 4)
子却说了,这一环节很难,难度不下于动手烹饪,就连一些大师傅也未必能做好这一点。
“切”就是切料,即通过使用各种刀法,把初加工后的原料再加工成为便于烹调入味和食用的各种形态(包括一般形态和花色形态),行业又称为“改刀”。
“配”就是把改刀切好的各种形态的原料,根据烹调技法的要求,按分量、色泽、质量、形态等,搭配在盘中,以备烹调成为色香味形完善的菜肴。
此外,一些质嫩含水量大或是要保持一定形态的原料,还要进行上浆挂糊等保护性措施。
因此,所谓的切配技术是指在烹饪原料购进以后、菜肴正式烹调以前所有工作程序的总和。主要包括原料的清洗、整料出骨、干货涨发、刀工处理、配料、上浆挂糊等。
切配技术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被理解为刀工处理和配料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工艺流程,其目的是为正式烹调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完美的切配,其难度不下于那些大师傅。
传统上,由于中国菜被公认以“味”为核心,重视食品的味道,而轻视切配技术。
可实际上,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讲,原料的购进、洗涤、初加工、刀工处理等准备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与正式烹调时间之比大约为7:3至9:1。也就是说,切配技术工作占用了一个烹饪工艺流程的大部分时间。
中华美食中,每一道菜肴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不仅对原料的老嫩优劣选择颇为讲究,还要根据原料的不同部位的不同特质分档取料,使之物尽其用,宜爆则爆,宜炖则炖。
而现代使用各种农药,洗涤过程中,除了使其表面洁净,还要采取措施降低农药残留。
另外,发芽的土豆、未煮透的四季豆、腐败变质的鱼虾、死甲鱼等所含毒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必须剔除。刀工处理则使原料达到正式烹调所要求的程度。高超的刀工技艺不但使原料更容易成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配菜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而在具体的配菜过程中,尚未实现精确计量配制,分量的控制,完全由配菜师的经验来决定。分量太少、利润过高,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很难有回头客;分量太多、利润过低,餐饮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
配菜决定着菜肴的色彩搭配。同样的红色和绿色,“万绿丛中一点红”是锦上添花,红绿混杂、比例失调就完全是败笔。菜肴的色彩因先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