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波澜再起(三)(2 / 3)
能感觉出这些人的变化。而且,来她的办公室汇报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们已经意识到当初那篇文章可能会给她带来莫大的好处。
可惜,张文燕已经认识了一些人的真面目,说的再好听,在她心里,已经种下刺,这个刺不是一两句好听话就能拔出来的。
张文燕境遇的改变,当然也带来了永梁境遇的改变。那些刻意疏远他的人,见了他早早地就跟他打招呼,那热情劲跟多年老友一样;那些明里暗里损他的人,见了他却是赞了又赞,什么英俊潇洒,什么才华过人,好听的话让永梁听了直觉恶心。
人情冷暖,官场常态,他自是不以为意。
……
3月31日,《人民日报》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详细报道了老人家南巡讲话。
……“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见到这些,有心人找出张文燕的那篇文章,虽然语言表达方式不一样,但核心意思和内在精神,却惊人地契合了老人家的讲话要点。
自此,人们对于张文燕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似乎见到了一个政治新星正在崛起。
赈灾义演的成功,如果说表现了张文燕的干才,那么,那篇理论水平很高的文章,则体现出了张文燕很高的政治修养。二者兼备的人,本来就是官场上的翘楚,再加上她身为女性,使人不得不相信,她在仕途上一定会走得更远。
当然,这些光环加于张文燕身上,全是王永梁的功劳,不过是别人不知情罢了。
……
在这场思想大动荡中,得益的还有林光远和杨剑。他们同样都遭遇了严冬,也同样迎来了春天。
林光远现在是昌市市长,杨剑是水北市局局长,杨剑还好一点,专业性强,不需要时时刻刻亮明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林光远作为市长,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发表各种讲话,必须旗帜鲜明地亮明自己的政治观点。
他跟永梁对中国的现状进行过深入地探讨,对其敏锐的政治嗅觉他是信服的。
和张文燕不同,他经历过文革,经历过苦难,经历过党内大大小小的斗争,是从大队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