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请注意,现在我是皇帝(9 / 17)
于是,李筠终于可以对自己说,看,我说过了吧,最后还是得造反,一切都像当初我怀疑的那样……我算得多准啊。
建隆元年,即公元960年4月,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正式造反。这时距离赵匡胤创建宋朝才刚刚过去了一百多天。
经过搜查案底,李筠干造反的买卖还真是头一次,不过没吃过猪肉不要紧,五代十一国时遍地都是肥猪在跑,李筠对造反怎么操作早就烂熟于胸了。
首先,他派人四处出击,广为收集、编辑了大量赵匡胤的反面教材。比如说赵匡胤怎样对柴荣忘恩负义,用卑鄙可耻的阴谋诡计篡夺后周的江山,怎样欺负可怜的孤儿寡妇等等等等,从根儿上追究宋朝的不合法性;然后再大力深挖赵匡胤家族都是怎样的出身卑微渺小,根本就不配做皇帝,希望以此来唤醒民众们沉睡的激情,来跟他一起造反,并且借机打击赵匡胤的追随者们的信心;
第二,他办了件实际点的事。他把宋朝派来的监军绑了,送给了太原的刘钧,以此请刘钧确信,这一次他是认真的,破釜沉舟,绝不回头了;
第三,李筠还要联络后蜀的孟昶,他派人秘密穿越陕西,前去结盟,但是很不幸,他的使者虽然没有背叛他,但是却被宋朝的边防卡给逮到了……
但是这都没什么,一切的较量都要在战场上才能分出真正的输赢生死,李筠手里最大的筹码不是所谓的天时或者人和,那都太假,他占了绝对的地利。
潞州,古称上党,高居太行山之脊,所谓“居天下之肩脊,当河朔之咽喉”,是绝对的兵家必争之地。而他的手下更加不乏深谋远虑之辈,谋士闾丘仲卿说得很清楚——开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不如下太行山,直抵怀(今河南沁阳)、孟(今河南孟州),堵塞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之路,据守洛阳,东向而争夺天下。
但是谁知李筠听了之后竟然非常生气。闾丘,你怎么把我最大的优势给忘了?要时刻记得,我的资历……资历!什么开封兵甲精锐,难与争锋,就算那是真的,也都是我的!
——“吾乃周朝宿将,与周世宗义同兄弟,禁军军校皆吾旧人,闻吾到来,必定倒戈归顺!”
面对这样的自信,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真不知道一个人要失常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可惜当时没有人在他耳边轻声地问上一句:“请问,就算此时周世宗本人复活,开封的禁军们是否会倒戈归顺?”
谁敢冒犯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