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韩国戚与赵皇亲(19 / 20)
,不如消灭一个人的肉体更彻底。
圣人·朱很聪明地尿了,却没能达到预期效果。他的身体出了状况,几个月之后就生病去世。他的死应该不算什么意外,毕竟年岁很大了,年过七十。可是后果仍然很麻烦,他的众多弟子、同道者、同情者风起云涌、前仆后继地为他办丧事。
伺机报仇。
他们认定了是韩国戚害死了朱熹。圣人不能白死,韩侂胄必须为此负责!付出代价还不够,得永远地把这个敌人刻在耻辱柱上,万年不得翻身!
他们真的这么做了,很多年以后,如果有人翻阅《宋史》想找韩国戚的话,在正常的官员列传中是找不到的,要到最后几篇的极特殊人物群落里去仔细搜,才有可能发现。
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韩侂胄郁闷地待在那儿,与万俟卨、丁大全、贾似道为伍,排在黄潜善、汪伯彦、秦桧之后。在他们的前面,是两宋的各大名太监,再向前很多排,才是伟大、光明、正确的道学家集团。这些韩国戚都不知道,他被眼前的局面搞得怒不可遏,也没法遏。
想生存下去,只有与道学集团不共戴天。
作为韩琦的后人,韩侂胄不缺乏斗争基因与凶狠基因,为了根除后患,他使出了第三招——伪学党禁。
先把道学定为伪学,道学家都是伪君子。这事儿可以从孝宗时代开始追溯。那时的朱熹等人就很让孝宗恼火厌恶,直接导致了朱熹第N次的归隐。这时上纲上线,把伪学晋升到伪党,由伪党再提升到逆党,道学派全体成为了违禁品。
一声令下,天下遵从。
基层工作从科考抓起,从这一年科考起,试卷只要稍微涉及义理就成废卷,《论语》《孟子》都成了不能引用的禁书。
中层规定但凡是道学门徒一律不得担任京官,历年考进来的各科进士、太学生等要查清楚是不是“伪学之党”。官员推荐、进士结保等环节要在有关文件上特别注明“如是伪学,甘受朝典”等保证。
在高端,事情是最严重的。北宋元丰榜、元祐碑的死灵复苏,韩侂胄列出了伪学逆党名单。其中有宰执四人、待制以上十三人、其他官员三十一人、武臣三人、太学生六人,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道学无关,之所以榜上有名,都是因为参与了反韩同盟。
这次党禁在南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史称对南宋的伤害无与伦比。原话是“绍熙之前,一时风俗之好尚,为士者喜言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