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 / 4)
聊了一会,他说:“我这次来找您,倒是有个重要计划。我想建一座书院,给我的员工提供一个修身养性的处所。”
方子郊诧异:“吴总还有这样的雅兴?”
吴作孚说:“是这样,我这些年在外做生意,跟港台生意人接触,看见他们雅致的信笺,文绉绉的修辞,非常惭愧。所以这些年,我也逼迫自己读点古书,有来公司应聘的,谁读的古书多,我总是优先录取。我听人说,古人有在家乡或者名胜之地办书院的习俗,所以一直也想尝试,将来公司员工培训开会,都可以到书院来做。不过我文化水平不高,对书院应该怎么装饰,收藏些什么书,还不大了解,希望您来帮我出谋划策。您放心,报酬是一定会有的。”
现在的世道真是莫名其妙。方子郊对国学并无兴趣,也不认同国学这词。无论什么,一旦用“国”字修饰,总有点可怕,国色、国宝、国术、国粹……,不是带着被人赏玩的感觉,就是想塑造不能反对的形象。国学,不单有上述毛病,内涵还不清不楚。他当初选择历史研究这行,纯粹缘于审美,古典汉语确实优雅,唐诗宋词,堪称人类文明的宝库。但除此之外,却没有什么可佩服的。经常有人义愤填膺地指责他:“古人的思想都是糟粕?那你还靠它混饭,不要脸。”他只能反驳:“犯罪也要人研究,你就权当我研究古人犯罪吧。”有些性子稍宽和的则语带讥刺:“沉浸在犯罪研究中,应该很痛苦吧?”他回答:“也不然,记载这些罪行的语言,有的非常优美,如果你是研究大便的生理学家,只关注那些精美的仪器就行了。”
“在哪建?”方子郊问。
吴作孚眯着眼,仿佛陷入了沉思:“本来想建在我家乡,但那在东北的一个厂矿,我家,则还在离厂矿本部很远的一个储藏库,荒无人烟。现在厂矿早倒闭了,前段时间我回去一趟,房屋还在,水泥道路还在,电线杆还在,树还在,但一个鬼影都没有,完全成了一座死城,好像发生过核灾难。你说,你有什么好选址?最好是有青山绿水的。”
方子郊想起了自己家乡,只是有点偏。他刚一开口,吴作孚就说:“偏不怕,现在交通这么发达,有车的人也越来越多。况且只有偏的地方,环境还没破坏,适合读书。你有空回去帮我考察一下,拍几张照片我看看。书院建好,我们员工都要去度假,对当地经济也有促进作用。”
想起能在家乡的村庄建一个书院,方子郊兴致盎然,他向来艳羡西方童话中的深山古堡,可以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