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1 / 5)
村里不能上网,时间充裕了很多,平时在学校,鼠标东点西点,半个早上化为乌有。现在,整个清晨都实实在在属于自己。他找到了村支书,说起建书院的事。村支书乌头黑壳,还是原先那样子,只是老了许多,多了很多白发。衣服照样漫不经心地披着,活像电影的乡村干部。他几乎当了三十年支书了。从方子郊记事起,他就是支书,看来只有死神才能把他从那职务身边拉开。也许死神也拉不开,人们提到他,仍会称前支书,虽然大概不会有人再提。方子郊一度奇怪,不是听说基层直选了么,怎么他就能一直干着?不过也能理解,这么偏僻的乡下,当支书也捞不到什么好处。方子郊以前有看文学期刊的习惯,后来再也不看了。除了受不了很多小说的开头都是“小红回来的时候,她的老公正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或者“大柱一进二狗家,先蹲下了”之外,还受不了大部分小说依旧是乡村干部题材,大概是官办作家下去采风的作品。这些作品非常奇怪,无论什么故事,都免不了给读者这种暗示:村支书能睡遍全村的女人,但他在贯彻党的政策方面,在关心村民方面,又是毫不含糊的。可方子郊敢说,眼前的支书不大像,主要是第一项不像。
“书院,那是什么东西?”老干部一脸糊涂。
方子郊解释:“就像一个民办图书馆,间或还可以请外面的老师来办讲座,甚至放电影什么的。”
“违反政策吗?”
“应该不会。”
“哦,我信你。这是好事,可惜,要是二十年前肯建就好了。”
方子郊一惊:“现在就不行么?”
“当然也行,可那时村里细鬼多啊,几好。这书院建好了,平时细鬼可以去玩吧?”
“当然,我们会购置很多书,小孩也可以借阅。”
“好。你写个报告,我送到乡里去。”
接着又是一番寒暄。方子郊不习惯和小吏打交道,哪怕是自己村里的。记得高中时寒假,家人都不在,方子郊自己搬条凳子坐在太阳底下刻印章。村里管电的主任来查电表,很好奇,站在旁边看了会,问了几个问题。问一句,方子郊答一句,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爸爸回来怒道:“你也十六七岁的人了,还不懂事?人家主任来,你连个座都不会让?一句客气话都不会说?人家好歹是本家,否则咱家偷电,肯帮你遮掩?”方子郊傻眼,他确实没想过这些,所以大概也因为此,爸爸才那么上心要他去学木匠:这儿子没用,若有点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