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解救(3 / 4)
,毕竟是露出了破绽,而且是致命的破绽。在贾富民第一次给苦主打勒索电话时,我就授意苦主录了音。”
于德海说:“那又怎么样?我们不怕你录音。”
李观澜说:“你们当然不怕录音。可是我们也会想到,你本人虽然不和苦主联系,但是你和美国的搭档必须要时刻保持联系。”
于德海说:“我和他保持联系难道有什么破绽?从美国打来中国的电话,每分每秒都有成千上万通,你们还能监听到我们的电话?”
李观澜说:“你说的没错,你们能策划一起周密的绑架案,却对一日千里的现代科技不在行。我们鉴别出绑架许歆歆的清洁工人不是唐文强,和寻找到你的大概位置,使用的都是同一种技术,叫做生物识别。”
于德海不解地重复一句:“生物识别?”
李观澜说:“不错,我们在鉴定监控录像里的清洁工人身份时,使用的是生物识别中的人脸识别技术,而在监听你和贾富民之间通话的时候,借用了生物识别中的另一门分支——声音识别。
“不要低估声音识别的能力,在这项技术最发达的美国,他们的情报部门可以在几十万种声音中准确地定位要监听的对象,甚至可以通过声音识别判断出被监听者是否患有感冒。我国目前的科技远未达到这个水准,否则我们在几个小时前就可以找到你。
“我把方菲手机里的绑匪声音输进电脑程式,然后组织技术部门,连续在中美之间的国际电话中搜寻相同的声纹。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的声纹都是唯一的。我们在坚持搜寻两个小时以后,终于监控到了身在美国的绑匪的声纹,而和他通话的人就在曲州市。”
于德海叹了口气:“早知道生物识别技术这样神奇,我们就不会通过电话进行联系。”
李观澜说:“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们无论使用什么手段,警方总有打击犯罪的更好办法。不过我们现在掌握的生物识别科技还没有达到更高水准,在内容识别上有所欠缺,你和贾富民又非常谨慎,通话时间既短暂,内容又不涉及藏身的具体地点。在案发后二十小时内,你们仅通话两次,每次不超过两分钟,我们只能监控到你处身的地点在城南,却无法准确定位。而一线的刑警在排查中,也调查到你的重大嫌疑,我们最终把你作为重点嫌疑人。”
于德海目光黯淡,说:“曲州市这么大,我们又这样谨慎,你是怎样找来这里的?”
李观澜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