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3)
位置图,其作用同苏联间谍佐尔格不分伯仲。
四十一岁的汉西尔和李梅是好朋友。他死抱着一套学院派的精确轰炸理论,想方设法改进B—29的雷达和导航仪,使之在夜间和白天都能轰炸;他减轻B—29的载荷,并努力减少机械故障,因为四分之三的B—29都是因为机械故障损失的。然而事与愿违,炸弹还是投不准。日本关东一带上空几乎每天乌云密布,高空中刮着秒速七、八十米的大风,风向紊乱毫无规律,从八千米高处看下去好象点状的目标,无论如何也是难以炸中的。汉西尔对记者发出怨言。记者在国内报刊上捅了出去,阿诺德勃然大怒。已经耗费了十亿美元的B—29如果这么窝囊,舆论必将集中到他的身上。
阿诺德决意撤换汉西尔,让李梅取而代之。李梅在欧洲是汉西尔的联队长,现在成了他的参谋长。没过几天,汉西尔被派去搞训练,李梅全面接过了第二十一轰炸兵团的权柄。
李梅干劲十足,连连出击,可是也并没有什么高招。在汉西尔时代,美军拆除了B—29机身上所有炮塔和多余物,减少了引擎负荷,使机械损失大大减小。除此而外,李梅只有沿着汉西尔的老路走下去,等着第三任指挥官来替换他。
罗斯福等待得不耐烦了。
他深知自己在人世的天数有限,他渴望亲眼看到大战的结束,和平的开始。他降生到世界上,也许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他在雅尔塔会议上出人意料地提出对日本展开“无限制轰炸”,“以期彻底破坏日本及其军队”。总统撕下了他一贯的人道主义面孔,露出了一副狰狞的凶相。
束缚李梅手脚的绳索全都松开了。
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讲,烧毁一座城市比炸掉一座工厂容易得多。前者只需要在目标上空,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炸弹一股脑儿丢下去就行了。
寇蒂斯·李梅本人早就为这一天做好了准备。
美国战略轰炸的鼻祖比利·米切尔将军早在一九二四年就提出了“无限制轰炸”的见解。他在亚洲之行中向陆军部写的报告中提到:“日本的都市住宅太过于密集,而且大都是用竹、木,纸张等易燃建材筑成的。”作为一个时时刻刻被地震困扰的民族,日本人选择的建筑材料真是又实惠又章约,只是他们盖房子的时候根本就没想到世界上会有B—29。
“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少将也是使用燃烧弹的吹鼓手。他看到日本飞机使用燃烧弹对中国城市造成的破坏以后,建议阿诺德将军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