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管理是有趣的(2 / 8)
相对较少的眼前收入,也不愿等待数额更多的日后报酬,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双曲贴现”的非理性陷阱。在社会生活中,这种非理性思维较为普遍。
简单点说就是:一个决定离现在越近,我们的“情感利息”就越多。也就是我们受及时行乐的想法控制的事实,是我们过去的动物性的一种残留。动物不愿意为在将来得到更多奖励而于今天放弃一种奖励。你可以随意训练老鼠,但它们绝不会为了明天得到两块奶酪而放弃今天的一块奶酪。(不过,你说小松鼠会埋起榛子?这纯属本能,事实证明,这种行为与控制冲动毫无关系。)
孩子们会怎么样呢?沃尔特米舍尔就延迟满足做过一次著名的试验“棉花糖试验”。他将一块棉花糖(甜食)放在一群4岁的小男孩面前,让他们选择要么立即吃掉,要么,如果他们愿意等上几分钟,不吃第一块,就会再得到一块。惊人的是,只有极少数孩子愿意等。更惊人的是,米舍尔发现,是否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他们后来事业是否成功的一个可靠的指示器。
前景理论: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
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4.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简言之,人在面临获利时,不愿冒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损失的痛苦比获得所带来的喜悦更敏感,而损失和获利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