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牛刀小试走仕途 (1)(15 / 23)
蒜皮,结果被迫躲进洞里扮老鼠。
而王守仁,他在九华山的地藏洞之峰巅,就是亲耳听到了类似于此的这么一句话。
因备言佛老之要,渐及于儒,曰:“周濂溪、程明道,是儒者两个好秀才。”又曰:“朱考亭是个讲师,只未到最上一乘。”
听听,极峰之巅的怪人说:周敦颐、程颢这俩人还行吧,不过朱熹就差得多了,最终还没有登堂入室啊……
怪人所提到的周敦颐,乃理学的开山鼻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散文《爱莲说》,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但又有谁想得到,这篇《爱莲说》是暗合了《华严经探玄记》的经义,与他的《太极图说》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儒学思想体系。而要命的是,这个儒学思想体系,竟然是从道家的太极图中演化出来的——但实际上,太极图这东西源自《易经》,《易经》本是儒家六经之首,早在道家未成气候之时就已成定论,这时候却忽地一下子从儒家被抢走,硬被拖入道家的门里,这一切,原本就是为了替王守仁的思想门派硬搞出一个路子,以便误导后人,让你照这个路子来,却只能是越搞越糊涂。
要知道,所有的智慧都将在哲学的终极相逢,无论是出自儒,出自道,还是出自佛,终点都是对三个终极问题的思考所形成的系统性思想认知。
这三个问题,早在王守仁格竹七日累得瘫倒之时,我们就已经提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自我意识)
第二个问题:他人是什么?(社会意识)
第三个问题:宇宙是什么?(自然意识)
人生的所有问题,都是这三个问题的化形。这三个问题考虑不明白,人生就活不明白,就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儒家千本书,佛家万卷经,道家一炉子又一炉子的丹药,全都是为了寻找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一旦有谁真的思考透了这三个问题,那么他就会立即居身于智慧的极峰。这时候居高下望,就会发现无论儒,无论佛,无论道,都是从山脚下延伸至山顶的羊肠小路,所有的终点都在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所凝成的智慧峰顶相汇。
所以说,对这三个问题还没有考虑明白的人,妄言打通儒佛道三家,纯属自过嘴瘾。儒佛道三家并不存在着打通之说,只有费尽牛力在智慧的道路上艰苦跋涉,除非你登到峰顶,否则的话,任何时候回望来路,眼前唯见一片苍茫。
极巅之上的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