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石破天惊圣人出 (2)(7 / 10)
法用来描述世界的真相。
提及终极智慧,禅者说:说出一个字,你就失去了它。
正如盲者不具有认知色彩的工具,正如聋者不具有认知音律的工具,我们同样也不具有认知终极智慧与思想的工具。没有描述终极智慧的工具,所以悟得终极智慧的先贤圣者,也就无法对我们详细描述。
他们最多只能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寻找终极智慧。
尽管终极智慧与仁、与义、与道德、与美德、与慈悲、与善良、与良知之间,没有半点儿关系,但如果,你具有仁心,具备义念,具慈悲之情,追求美德,追求善良,苦求于自己的良知,那么,你就会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角度,从外部转向自我的内心审视。而诚如王阳明所言:吾性自足……既然吾性自足,那就尽量减少与别人的摩擦,不可求之于别人,而人反求之于己。
反之,如果你不仁不义不慈悲,不善良也对美德不感兴趣,更有可能泯灭自己的良知,这时候的你,就会将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而这种关注,必然会让你远离智慧与思想。
所以大师们如是说。
激活你沉睡的智慧
如果你想掌握最高超的棋艺,必然要拜名家为师。可如果名家告诉你说,只要你善良、可爱、乖巧,那么你的棋艺就会嗖嗖嗖见风就长,成为天底下所向无敌的棋艺大师,你是不是认为这个建议,有点儿扯淡?
如果你想掌握最精妙的烹饪的技巧,你肯定会去找名厨学艺。可是这位名厨却对你说:你不用切菜,不用掂勺,也不用研究古往今来的菜谱,只要你扶老携幼、与人为善,你炒出来的菜就会成为天下第一美味,你会不会将这位所谓的名厨,按在地下暴扁一顿?
学棋也好,掌勺也罢,都只是用来打一个比方,旨在说明我们寻求终极真理的途径。而举这两个例子,则是为了说明一件事,良知或美德,与智慧之间并不存在着正常的逻辑关系。孔子、孟子、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乃至王阳明,却不约而同地表述出同样的观点,这就带给我们深深的疑惑。
陆九渊这样为我们解惑:宇宙就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王阳明则这样告诉我们:你性自足啊。
但真正解释清楚的,却是柏拉图。他说:终极的智慧啊,实际上并不在外部世界,不是能够让人告诉你的,这东西原本就在你的脑子里,却处于休眠状态之中。只有善良的品性,才是照亮你沉睡智慧的一线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