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名至实归 (1)(8 / 22)
岫玉作品问世。这件作品取名来自李商隐的诗作,名称是佟一琮和穆小让俩人商量确定的。大和七年(公元834年),21岁的李商隐应试不中,投奔做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不仅待他极好,还送他去南山读书。第二年,李商隐再次落榜,又回到了表叔家。当时崔戎调任兖州观察使,没想刚到兖州一个多月就病故了。崔戎对李商隐不仅有亲戚之情,还有知遇之恩。李商隐和崔戎的两个儿子崔雍和崔衮情深义重。大约在大和八年(835)崔戎死后不久,诗人离开崔家,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两位朋友,于是写下了这首精致隽永、情味深长的七绝——《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全诗是:“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佟一琮在雕琢《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过程里利用了花玉坚硬细腻,多色彩的特点,将残荷的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静心听雨,仿佛聆听秋天的声音,聆听荷花的心事,四季的变化,生命的流逝,坦对枯荣,静观浮沉,在淡然笃定中保持心灵的豁达与宁静。
佟一琮的灵感集中爆发,一批岫玉雕刻作品悄然出现。《水调歌头》的出处是苏轼老人家的千古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用料是岫岩花玉,佟一琮根据俏色特性,因型施艺,构图巧妙,情节丰富。色彩艳丽的书简,写实生动的杯爵,飘渺灵动的云带,动态秀美的人物,无一不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相思之人在云山雾海中冉冉升起的明月当中,相思之情怦然心动。
《变色龙》的用材是一块老玉,一座峭壁斜插云天,一条变色龙趴在峭壁之上,聚精会神,目视猎物。头上三个触角,犹如三把锋利的尖刀,一只前爪正在猎扑一只蚊虫。旁边,一只蜘蛛惊慌逃窜。峭壁脚下,几颗豌豆拱岀泥土,头顶两片张开的豆瓣儿,有的豆瓣儿已经变为绿叶。出土的豆芽,伸展胖胖的身腰、嫩嫩的绿叶,呈现岀春天的希望和勃勃生机。变色龙潜伏在石壁上的神态,聚精会神的眼神儿,活灵活现。粗糙的皮肤、脊椎上的一根根骨刺、紧扣石壁的龙爪精细入微。蚊子翅膀薄如纸,腿细如针,腿上一个个小关节微雕可辩。
《天籁之音》的用材是花玉,镂空的两只蝴蝶在美妙的音乐中翩翩起舞,国色天香的牡丹竞相开放,悠扬的旋律,动人的乐曲构成一幅国泰民安繁荣景象。
《我是谁》用材花玉,一张京剧脸谱。京剧是艺术是国粹,同样也是对人物经历的浓缩与演绎。历史如舞台,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