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城故事 (2)(1 / 8)
街上忙忙乱乱的,踢踏的脚步声犹如西部地区在丰收年舞动的太平鼓一样擂得地动山摇。
随着地动山摇的脚步,地处河西走廊的平安县城迎来了一支奇特的队伍。他们身穿没有帽徽和领章的草绿色军装,胸前别着或大或小的像章,手里挥着红宝书,高昂地唱着歌走来了。他们永不知倦地一首歌接一首歌地唱,那歌声绝没有县城里妇女们平时哼唱的戏剧那样的含糊婉转,也像是着了火似的,要把这个火热的季节点燃。这一切让平安县城的居民感到陌生,也感到振奋;或者说是因振奋而陌生,因陌生而振奋。在县城男女老幼好奇的心潮澎湃中,这支队伍浩浩荡荡驻进了县立中学和向阳小学,两所学校乃至整个县城便迈进了一个沸沸扬扬的特定时代。
此时,向阳小学二年级学生罗扬对突然到来的陌生人觉得很新鲜,他从高年级的学生口中得知,这支雄赳赳的队伍是从砂城开过来的。这帮人的成员大部分是学生,其中也有工人和社会青年。据说他们在砂城的一次夺权行动中失败,便改弦更张,直奔平安县城夺取革命新阵营,开创革命新局面。罗扬还隐隐感觉到,平时很威严的老师都有点惧怕那些被称作“同志”的年轻人,包括校长,谦逊得过头,表现出不应有的卑躬屈膝。
学校很快热闹起来,或者说乱了起来。高年级的学生不再上课,他们与砂城来的“革命先遣队”结成同盟,在校园里刷标语、写大字报;老师比以前更加勤恳,但他们不是在备课或者批改作业,而是抓紧时间做另一件事——写材料。老师们虔诚地趴在办公桌上不停地写呀写呀,有的人是自检自查——某月某日拿回家了一盒粉笔或者说了不该说的话;当然,大部分人却是在某种含蓄的示意下检举他人,检举那些被怀疑隐瞒了家族史或者暗藏了野心的人。写检查和检举信的人都显得很神秘,也很紧张,他们将十六开的公文纸写得密密匝匝,沉甸甸的足有十好几页,似乎要把所有的才情都发挥在这件事上。几天后,学校里所有的陈芝麻烂谷子和武断的臆想都被人们细心地翻找出来了,晾晒在这个夏季里热辣辣的阳光下。
很快,大字报从校园贴到了街上。像突然爆发的流行病,县城里如同着了火,燃烧起人们普遍的激情。许多人忙碌起来,包括罗扬这样的低年级学生,不由自主地卷进了一种激情澎湃中,他们力所能及地帮着砂城来的“同志”刷标语、打糨糊、搭台子等等。只做这些杂事还体现不出对革命的崇敬和热情,他们在老师的率领下编排了文艺节目,一方面要提高小学生战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