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追随者(19 / 21)
柳副局长托关系给柳絮搞了一个参加省内一所普通高校培训的名额,毕业后就有了招工的途径。那是一个为成年人举办的速成班,学制两年。
此时,坐在汽车上的柳絮刚刚从速成班毕业,她直接从院校分配到母亲所在的单位工作。她还听说罗扬也从法学院毕业了,而且已经先于她回到了砂城。
随着汽车驶进砂城这座近几年正在飞速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柳絮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地从不同角度观察着城市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以及矗立在建筑物顶端的雕塑,直到它们完全从她的视野里消失。
那座雕塑使她沉思了许久。
汽车进入市区后,能看见工厂的几支大烟囱直指云霄,从烟囱里排放的一股股浓烟在城市的上空弥漫。略微刺鼻的气息热辣辣地扑进车窗,汽车上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将沉思着的柳絮震醒。柳絮下意识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鼻,她突然想到,走进这座对她而言依然朦胧而又陌生的城市后,是否还会有幸运的恩赐沐浴着她,或者继续被灰暗的尘埃笼罩?对此她还一无所知。但柳絮知道,那座原本金色的雕塑在工业废气的侵蚀下已经变成了斑驳不堪的灰绿色。
柳絮上班后很快见到了罗扬,他们都在地矿局的办公大楼工作。
地矿局是省直属单位,每年都要按国家计划指标安排部分高校毕业生。先于柳絮分配到这里的另有四个从兰大来的,三男一女,也都是曾经下过乡的知青。现在他们殊途同归,在这栋办公楼里,清茶一杯、报纸一张便可打发日子。对于有过一番曲折经历而又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令人沮丧的局面。不到一年,那四个重点院校生都走了,其中两个男生主动要求到下属的地质队当了技术员,一个男生去了冶金行业。他们都说是到基层锻炼,但谁都明白,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当的背景或者相当的能力,进了这样的机关是没有出路的。这是比较理智的选择,因为像他们这样与泥土打了好几年交道的知识青年,能脱颖而出进入名校,在乡下也算是有能力、有办法的人;但此时他们到了干部子弟云集、各类人才荟萃的省直属单位机关,就成了困在玻璃缸里的金鱼——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却绝对找不到出路,于是只好用舍生忘死的精神从玻璃缸里蹦出去。至于外面的前途和出路如何,凭运气吧。好在他们还年轻,他们曾经受过磨炼,年轻的体魄和经受过的磨炼都可以成为“挑三拣四”的资本。在许多年里,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部分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伤痕”成了最大的主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