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部分(3 / 6)
要想拔这棵又大又老的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今天的忽进忽退就是在摇撼大树,现在泥土已经松动了,大树不久也就会拔出来的。”
在戊戌变法中,他最初也是秉持灵活机动的策略,而且极为成功。虽然他有段时期被慈禧太后目为维新党,而且康梁一党对他的确也倚为腹心,连政变这样大逆不道的事也请他参与,但袁世凯在保守派和洋务派那里也很吃得开,至少是他们极力拉拢的对象。荣禄对他的器重和保全是不用说了,李鸿章这一洋务派大佬则从一开始就不遗余力地推崇他,而李鸿藻作为清流派的首领,对洋务派李鸿章的政见和为人向来不齿,但对袁世凯这一“李鸿章的人”居然也赞赏备至。
春节与元宵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有关资料记载,春节在中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然而,现行“春节”称谓才有98年历史。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
据《史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今俗称为农历。
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不过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而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改朝换代重新确立“皇历”的传统,同时也蕴含着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含义。
不料,孙中山的这个建议,民间一时没有接受,于是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仍然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