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8 部分(1 / 6)
谊,予以盛情款待。两人在酒酣耳热之际,彼此畅谈平生抱负,似有相识恨晚之感。他们都在壮年,一个投身军界,一个热心于实业;加上李宗仁又流露对开发中国矿业的兴趣,也正是杨的技术专长,于是两人结下“金兰之交”,成为换帖兄弟。因杨年长五岁,在家排行第三,李宗仁便称他为三哥。后北伐军开拔,两人暂时中断联系。至1931年初,李宗仁因蒋桂战争退回广西,开始积蓄力量经营两广时,特电邀杨树诚,带领宝兴面粉厂早年从事钻探的人员,前往南宁协助李进行了探矿,两人又有了再次交往。
抗日战争初期,杨树诚为了保住倾半生心血创办的宝兴面粉厂及植物油厂,计划把蚌埠宝兴面粉厂迁至西安附近的扶凤。由于南京沦陷,日军沿津浦线铁路大举进犯,李宗仁受任第五战区司令,驻节徐州,负责指挥津浦铁路的防御。李上任后,徐、蚌两地大军云集,为解决军粮民食,特意召见了杨树诚。李当时对杨推心置腹地谈道:“讲私谊咱们是兄弟,现在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我希望三哥不要临危而退、举厂内迁。在徐、蚌两地,三哥开设的面粉厂首屈一指,五战区的军粮民食很大程度上得仰仗三哥了。”杨听了这一席话,深明大义,当即表示:“我徐、蚌两地面粉厂一定全力以赴,日夜开工,供应面粉麸皮,兄弟和属下愿与五战区抗日将士共存亡。”同时,杨还应李宗仁要求,让徐州防空司令谭辅烈在宝兴面粉厂大楼顶安装了防空警报系统,担负空袭警报的任务。前后约五个月时间,宝兴面粉厂就地坚持生产,为军队提供面粉60余万袋。中国军队以宝兴面粉厂提供的这些军粮,在蚌埠与日军展开了闻名全国的“淮河阻击战”,并支援了台儿庄战役。
1946年,杨树诚年逾花甲,因历经磨难,身体及精力大不如前,于是辗转北平养病。当时,李宗仁在北平任行辕主任,便邀请他协助其高参刘仲华制定开采煤矿的计划,在此期间,杨树诚因蚌埠沦陷时期“捐款献机”而受指控为汉奸。杨在被传讯时申辩了被迫“捐款”的真相,后由李宗仁过问,北平行辕军事法庭最后审判,撤销了对杨树诚汉奸嫌疑案的指控。1948年淮海战役胜利后,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李宗仁曾致电杨树诚,“期望仁兄早日南下”。杨当时筹划将蚌埠宝兴面粉厂迁至南京,因受当地面粉业阻止,又欲改迁常州附近的奔牛,由于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这些计划均落空。新中国成立后,李宗仁去了美国,杨树诚去沪疗养。
沧桑巨变,故人又相逢。1965年7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