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气度(8 / 10)
的生活之内,没有深入它的底里,只在浮面的部分立脚。”
梅贻琦待人平和从容,说话风趣而又适度。他遇到问题总是问别人“你看怎么办好?”或者“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急颜愠色。由于他说话喜欢用“也许”、“或者”等语助词,于是学生们送给他一幅对联:“大概也许或者是,可能恐怕差不多。”
毛泽东的自我评价说:“我历来不相信,我那几本小书,有那样大的神通。现在经他一吹,全党全国都吹起来了,真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我是被他们逼上梁山的,看来不同意他们不行了……晋朝人阮籍反对刘邦,他从洛阳走到成皋,叹到: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我是自信而又有些不自信。我少年时曾经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神气十足了。但又不很自信,总觉得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我就变成这样的大王了。但也不是折中主义,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猴气,是为次。我曾举了后汉人李固写给黄琼信中的几句话:山尧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白雪,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后两句,正是指我。”
1952年8月,湖南大学评定教师的薪水等级,最高为六级,杨树达当然是其中之一,群众无意见,或以为杨老先生还应再高一级才好,但杨本人却觉得不必再高了。当听说谭丕模和杨荣国两人也是六级时,杨树达大为不满:“谭丕模连《中苏条约》极浅之文字都看不通,亦评为六级。余提议应减,无人见信也。凭心而论,余评最高级,决不为少,而与杨荣国、谭丕模同级,则认为一种侮辱也。”
造反派要批斗陈寅恪,时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的刘节是陈的弟子,他奋然愿替陈上台挨斗,并说:“这是我的光荣!”
1954年,由李希凡、蓝翎的文章引出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陈寅恪说:“人人都骂俞平伯,我不同意。过去你们看他的文章时,并没有发言,今天你们都做了应声虫,正所谓一犬吠影,百犬吠声。”
1957年8月1日《自由中国》中发表殷海光的社论《反攻大陆问题》。文中说:“一个‘国家’的一切作为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渺茫的假想之上,这是太不稳健了。一群人在这样渺茫的假想之上活动,哪里会‘生死以亡’,全力以赴?”殷在当时国民党的高压、恐怖的环境中,竟然敢向所谓的“基本国策”挑战,真是很不简单!
1967年,在京西宾馆的军委扩大会议中,面对江青的嚣张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