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人的本性 (3)(15 / 22)
他将纸包递给母亲,叮嘱说:“这是茶,在咱们东北是稀罕东西,哪天要分给邻居,放好,千万别沾水。”
1963年我已经14岁了,还没见过茶。但从读过的小说里知道,茶是南方有身份人家待客的饮料。
第二天,父亲和母亲一块儿将茶分成十多份,一一用红纸包好。红纸是我替母亲买的,5分钱一张,母亲让我买了两张。母亲本是要用红纸亲手做拉花的,而父亲坚决主张用红纸包茶,说那才显得心诚。我在一旁裁红纸时,母亲一味絮叨些舍不得的话。母亲陪着父亲,挨家挨户将茶送给邻居,回家时都满脸高兴,我想那足以证明,收到茶的邻居们也是都很高兴的。初一上午,全院孩子们大串门儿。在我们那个大院儿,拜年首先是由小字辈开始的。
一户邻居家的大婶问我:“除了茶,你爸还带回了什么好东西呀?”随口一问的话。
我说:“还带回了五十多斤大米呢!”也是随口一答的话。
就见大婶和大叔交换了一次意味深长的眼神。那是一户和我家关系最好的邻居。
我当时觉得大叔、大婶的眼神很奇怪。
初二晚上,和我家关系最好的邻居家的女孩来到了我家,将用红纸包着的茶原封不动退送给我家了。女孩代她爹妈说,她家没人喜欢饮茶,好东西别白瞎了。
在我看来,那是一件挺正常的事。几年也见不着一次茶的哈尔滨人,对待并不留下吃饭的客人的礼节分为三个等级——白开水、白糖水、红糖水。至于茶,其实并不比红糖水的规格更高。所以既然不喜欢饮,再给我家送回来挺自然的。女孩走后,父亲和母亲满脸困惑了。
父亲说:“别是因为有什么事使人家不高兴了吧?”
母亲说:“一向处得很好啊!”想了想,问我初一去拜年时说了什么不得体的话没有。我就将我在邻居家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因母亲之问感到冤枉。
父亲一拍脑门说:“错!错!怎么没想到也送些大米给人家?”
1963年中国许多省份发生旱情,水稻严重减产。全哈尔滨市的居民,由每人每月二斤大米减少到了一斤。那女孩的姥姥、姥爷都是南方人,他家的大米从来不曾为过春节攒下过。
母亲此时也想到了这一点,后悔极了,而父亲已搬出米袋子往一只盆里倒米了。
母亲说“行了”,父亲嫌太少,但母亲接着说出一句话,使父亲犹豫不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