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人的本性 (4)(15 / 19)
建议,此纪念文集,不论以何种方式排序,都应将雷加先辈的那一篇放在首篇。因为,读者读了那一篇,能首先从灵魂的层面接近吴伯箫先生,了解并进一步理解吴伯箫先生;而后再读其他怀念文章,一概怀念之情之事,皆可从一个人的灵魂方面找到认知的依据了。
至于公木先辈的那一首长诗,我建议放在怀念文章部分的最后。
不是因为那首长诗写得不好。恰恰相反,我觉得,作为挚友悼念挚友的长诗,写得何等之好啊!那分明是噙泪写成的悼诗,发自肺腑的悼诗,心疼与敬意交织的悼诗!
正因为写得那么好,所以才应放在最后。好比交响乐的最后一章,要达到高潮之尾声。
最后我还是要再次表达——承蒙亓勇小弟错爱,坚持由我来为此集写序,心中愧怍难以形容。
我自知不论多么想要写好,其实是根本写不好的。
因为对于一位灵魂纯朴而广大的文化知识分子,我的灵魂与他是有很大差距的。为纪念他的文集写序,非是与他的灵魂共舞过的人,写不好几成必然之事。
“他的一生,像他那张面孔。这是一种农民的纯朴和学者的‘无奇’的混合,使任何画家都难以下笔;即使勾勒出轮廓来,也难以表现他的实质和特征。”——这是雷加先辈对吴伯箫先辈的概括,我也有同感。
但一个人的怀念印象如此,两个人的怀念印象也如此;许许多多人满怀深情与敬意的怀念印象组合在一起,那“实质和特征”,将逐渐地清晰起来。
而这正是此纪念文集的意义和价值。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知识分子心路的学者们,不可不读一读此纪念文集……
12. 抵御时代的污浊和浮躁
王锋小弟自西安寄我雅集一册,名“坐卧终南”;望我作小序,为友情留痕。信中言——该集乃简样,“特供”友人们发表意见时有所参考而赶制的。
锋我所敬者。敬其敬业;敬其为人处世的坦诚;敬其在古体诗词方面的才情;尤敬其于名利泛滥之世而自愿保持一颗“拒腐蚀,永不沾”之洁静心,我曰“素心”。
“静”字我是并没写错的。名利泛滥之世,洁实不易。锋非清教徒,我和他从未聚餐过,但从他的诗词中知道,他是喜欢每与三五好友大快朵颐、满斟缓饮的。李白、杜甫们也喜欢那样,鲁智深更喜欢。虽然他们也都不得不入世地活着,并且未见得多么地崇尚出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