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另一种“中国特色”(7 / 15)
因为投入少,来钱快。
房地产是寿终正寝没戏了,但商人们总还得抓住别的商机不是?
那时的北京,全靠电源插头才撑持着虽被压趴下了但精神不垮。
那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北京人家,需要更多更多的电源插头日子才能顺当地过下去。
减少电源插头那得在衣食住行特别方便的前提之下。
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北京人家并不生活在那样的前提之下。
百分之五左右的北京人对那样的前提并无良好感觉。事实上他们大部分已成了外国人,只不过将中国尤其将北京当成一个挣钱多、快的地方。
那时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和市场。
当然还是。
也只能还是。
而对于他们,比来比去,易如反掌赚大钱的机会,那还是祖国最多。
祖国顶好!
但是北京确已气息奄奄。
供水告急!
供煤告急!
供电告急!
供油告急!
取暖告急!
防暑告急!
交通又大面积瘫痪了!
垃圾又引发瘟疫了!
看病更难了!
入学更难了!
入托更难了!
一个北京人的血压和心率、心理和神经保持正常状态更难了!
……
各届建言迁都的呼声一年比一年强烈,成为每年北京“两会”期间的聚焦话题。
但最终促使中央决定将部分国家机关和一些团体机构迁出北京是因为地震预测。
事实上直到那时为止,全世界还都无法较准确地预测地震。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也不敢因而就撤销了地震预测部门和机构,也绝对不敢对地震预测专家们的预言掉以轻心。
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于是请来了全世界顶级的地震预测专家、科研小组,动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耗资一亿多美元,历时半年之久,对北京的地壳状况进行了全方位的“会诊”——最后所得之结论是:没有明显地将要发生地震的迹象,但这决不意味着北京明显地不会发生地震。考虑到在华北大平原上曾发生过大地震,北京也多次受到小震惊扰,还是防患于未然的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