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拈花笑佛自逍遥 (1)(15 / 23)
昏。
琅琊冷落存遗迹,篱舍稀疏带旧村。
此地几经人聚散,只今王谢独名存。
精深玄妙的佛学以般若神韵渗透在尘世间,那博大的文化,灿烂的佛光散落在江南、塞北、高原、西部,以及许多荒芜的地方,使得苍凉的土地也滋生出葱茏的繁花。无数的寺院高僧,无数的佛教圣徒,在荒野的古道上行走,一路膜拜,一路朝觐,探寻着深邃的上古文化,也拾取了灿烂的佛学经典。江南的寺庙犹见其灵秀与飘逸,那些楼台沉浸在氤氲的烟雨中与缥缈的香火里,和着山水风月、诗词书画、戏曲评弹,还有清茶的禅机仙气。这就是江南,悠久的古刹濡染着灵山秀水,地域文化,还有淡然闲逸的风雅。只要你深刻地闯入佛家境地,那悠远涤尘的梵音,会洞穿灵魂的命脉。那缥缈绝俗的香火,会浸洗思想的源泉。
栖霞寺闲隐在栖霞山,深藏于层林叠嶂之处,隔着江岸,就能听闻隐隐的钟声。行走在逶迤曲折的山道,临着烟树云海,远眺奇峰险壑,这被蔓草掩映的山径,仿佛是上古时代神仙出没的地方。在万象的苍茫中蜕去一身肉骨凡胎,以恬淡的心怀走进栖霞寺,走进古刹千年的禅境里。寺前那一块明徽君碑以浑然的气韵装饰着庙宇的文化,也引领外来者的思想抵达僧佛的国度。明徽君碑,是初唐时为纪念明僧绍而立,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撰,唐代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文“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题写。明僧绍是南朝宋齐人,博通三教,精于佛学,隐居于栖霞山二十余年。几十载的光阴,付之与栖霞,常伴晨钟暮鼓,传教无量寿佛。
游栖霞寺
唐·张翚
跻险入幽林,翠微含竹殿。
泉声无休歇,山色时隐见。
潮来杂风雨,梅落成霜霰。
一从方外游,顿觉尘心变。
神圣庄严的栖霞寺,被悠远的时光湮没又被后人反复重建,那些云烟过往,在明亮的阳光里,一点点地消融。消融在西窗夜雨、秋池庭阁间,消融在香火烛影、经呗佛龛里。那些细雕与浅绘的花鸟虫鱼、珍禽异兽,以及佛教中的人物故事,无不见证这个古老民族与西竺文化的悠久与厚重。当灵魂的羽翼在浩瀚的佛国里飞翔时,会不经意的与某个菩萨迎面相撞,那片刻的邂逅,可以濡染几分性灵,滋长一点慧根。游走在亲和的弥勒佛殿、庄严的大雄宝殿、精致的毗卢宝殿与深邃的藏经楼,那些精湛的雕像,禅寂的色彩,蕴藏了内敛而灵逸的佛文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