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多少楼台烟雨中(7 / 9)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当唐代另一位诗人登上岳阳楼时,看着洞庭湖水,又是另一番心境了。当年的李白正值流放途中遇赦,这种被放逐的命运结束之后,他登楼望远,将情感融入到明丽的景色中,心境也旷达而豁然。雁儿高飞,带走往日郁积的愁苦,明月出岫,增添楼台水色的幽境。一代诗仙,又负剑客之风流,看着如画山水,与明月对饮,置身楼台,如坠云间。这位谪仙之客放下人间功贵,只一醉求欢。醉后临着浩荡的湖风,伫立高楼,仰望明月星辰,衣袂起舞,尽现其诗仙风骨。他是游侠诗人,数十年走遍大江南北,其诗句漫溢在山川河流。当你踩着他们的墨痕登上岳阳楼,看平湖如镜,世道早已经过历史演变,过往的人物已然更换,而风景又是否还似当年?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相比,李白的诗则飘逸豪迈,同样的风景,因为不同的心境与性情,有了不同的风韵和味道。无论你是名士雅客,还是凡人庸者,都是如此,来过,便是痕迹。
人有悲欢,月有盈亏,楼有兴废,百代浮沉皆是如此。自然风景之所以永恒,是因为亘古以来就存在于天地之间,自然气韵,不修雕饰,任由光阴消磨,也不会沧桑一点点。而人文景观随着历史的流逝,斑驳老旧,早已不似当年的风采。于是有了滕子京百废俱兴,将被岁月风蚀的楼阁,重新修建,在楼上刻下了唐人诗句,委人画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又请当时范仲淹为楼作记,留住岳阳楼曾经有过的历史。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无论是来过这里的人,还是未曾到过这里的人,都会知晓这儿有一座岳阳楼,它临着洞庭湖,可以看苍茫万象。岳阳楼之所以这样让人铭记于心,与它本身的气势和洞庭湖的美景相关,更多的是因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岳阳楼为天下文人雅客而生,也为每一个懂得欣赏风景的人而生。许多的美景,因为少了那些懂得的人,隐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渐次地荒芜。当探索者的脚步愈加近了,若干年后,那些掩埋的风景可以重见天日,一改过往颓然姿色,再现其风华之貌。
不去怀古,也不思今,只放下世间一切束缚,独倚栏杆,看长风碧浪,吞没远处河山。仿佛万顷苍池都被踏于脚下,沧海桑田尽收眼底。这一刻,再多狭隘的胸襟也会豁然宽阔,你会忘记名利几何,只想将所有的情感都放逐于山水,落落襟怀,形骸无我。也许你不能如同古人那般,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