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中国饭店(3 / 4)
那段时间,三毛除了每天做饭,就是写文。依稀记得,那时年少,脆弱的情感,给了她太多的伤。她则是那个躲在文字背后,默默耕耘的女孩,只种前因,不问果报。当年是白先勇为她打开那扇走向文学殿堂的门扉,之后有了一段与诗书相依为命的日子。倘若不是因了情感而被迫奔走天涯,或许此时的她,还在台北那幢日式屋子里,低眉写着她的文字。
十年风雨,再回首,已是山水踏遍,人事皆换。撒哈拉变幻万千的自然景致,以及沙哈拉威人的淳朴风情,让三毛渴望用笔,将这片梦里的山河深情记录。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台湾联合报副刊,发表了三毛的《中国饭店》。这是她停笔十年的首作,也是她第一次使用了三毛这个笔名。
这个主编则是平鑫涛,三毛的母亲曾经说他,大概是受了上帝的催眠。因为自从这篇《中国饭店》刊发后,三毛重新推开写作之门,她用惊人之笔,将沙漠中的情态纤毫毕现。让我们看到,在那个荒凉偏僻、终年飞沙的地方,竟有那么多耐人寻味、荡气回肠的故事。
撒哈拉的岁月,比起枝叶茂盛的南国,有太多的留白,又有太多的墨彩。三毛把撒哈拉的风物,沙漠的味道,用文字一篇篇表述出来,起伏跌宕,亦从容优雅。沉浸在文字中的读者,总想亲自走一遭,去看看撒哈拉连绵不绝的沙漠,去体会荒凉土地的况味。
三毛著的《白手成家》刊出后,曾一度掀起了浪潮。那段时间,在台北的任何地方,似乎都能听到谈论三毛是何许人也。这个默默无闻的天才女子,终于用她的文字,打动了芸芸众生。也许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一切荣耀的背后,隐藏了多少艰苦与辛酸。
远在沙漠的三毛,却看不到世人赐予给她的美丽光环。“想到中国,我竟觉得那是一个前世,离我是那样远,远可不及。”她依旧行走在沙漠,居住在简陋的小屋,过着清苦的生活。关于那些华丽的背景,也只能通过读者纷纷而来的信件,传达一丝感动,几许慰安。
一篇篇细心打磨的作品,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程,被合集成《撒哈拉的故事》。于一九七六年出版,这是三毛的第一本书,也是她此生的代表作。隔年,《哭泣的骆驼》出版,这两本书是三毛历久不衰的畅销著作。之后,三毛的作品已难再登上这两部著作的高峰。不是因为她无法超越自己的文字,而是她不能超越那段大漠生活。
她让自己深入沙漠,亲历人情世故,用情感与血泪交换而来的文字,成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