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乡村银行(3 / 6)
琴南负责这个项目研究有一年多了,对滦县的情况十分熟悉,说道:“扶贫社能发放的都是两三千元一笔的小额货款,十年之前,两千元的货款还能做些事情,到现在,农户想做点规模稍微大一点的副业,一户使用的妥协政策,使得货款上限放宽到二万元,但是相对农业项目地规模来说,两万元还是不足够用,不能摆脱周书长所说的“只能脱分、无法致富”的格局……”
周密心里真感激李季,借着他的话说:“李博士说的对啊,就果疏保鲜库来说,县里向农校的教授咨询过。建立两三百吨储藏规模的保鲜库,就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林果产销旺季价格低,淡季价格高。利用保鲜库,调整供应量,哪怕每斤多产出两毛钱的效益来,三百吨地保鲜库每年也有十多万的收益,不过三百吨地保鲜库投资要三十多万,不是普通农户能承担的,就算有些农户有些眼光,也筹不到这么多的资金。顾皓在新竹乡建果品厂,我就想,全县要是能有十座这样规模的储藏基地,就禁果一项就能以人全县的农民每人每年增加好几百元的收入。
林泉说道:”确实如此,扶贫社的放货限额确实需要往上调一调,林泉侧过头问李季,“若成立乡村银行,上限可以调到五十万,结合国内的情况,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目前调到五万左右是适合地,拿周书记举的例子,每户可货五万元,六家农户合作就能建一个三百吨的果疏保鲜库,加上种值、运输、销售,就算一家小型的果品企业……”
周密只当林泉借些转移话题,倒不想继续讨论下去,免得太唐突了客人。丁向爬山看在眼里,晓得周密与林泉的思路有根本性地差距,周密只局限于滦县一地,只希望为滦县拉来尽可能多的投资,而林泉却关注一种普通的解雇方案,不仅仅适用于滦县,还要适用于中西部广泛地未脱贫地区。
林琴南先生近十年来一直主挂的小额货款项目研究,绝不仅仅是在滦县成立一家扶贫社,而是为筹建全国性的乡村银行探索出一条道路。不仅从运营体制上,融资渠道与规模上,还要突破国内金融机制的重重障碍。
国内有好几十家小额货款试点项目,但是规模不大,总规模不到两亿,受益范围只局限于一隅之地,受资本限制无法开展更多的金额业务,受益人群也相当窄,对于国内的碛状无疑于杯水车薪,但是规模一直无法壮大的最大瓶颈还在于政策和法律层面,小额信货组织无法确定合法身份,严重影响组织发展,又没有融资渠道,影响了机构的筹款。按照央行的要求,小额信货试点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