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解偈语秉烛山中夜 敲竹杠先说口头禅(5 / 16)
之美誉?”
何心隐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有口不私言。让天下黎庶万民,怀志者得志,怀土者得土,无苛政、无酷吏,国泰民安,疆土永固。国家有此中兴之象,必是太平宰相之作为。”
张居正微微一点头,随即苦笑答道:“依你这番高见,太平宰相只怕是镜月水花,过去不曾有得,将来也不会出现。”
“是的,当太平宰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可是,叔大兄,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却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
“何以见得?”
“明朝的第十个皇帝,昨日已经登基,是个只有十岁的少年天子。无可的偈子中,出现了十个口,正好暗示了这件事。如此少年君父懂得什么,治国安民,还不是依靠首辅?所以,这一任首辅,尽可把满腹经纶用于指点江山,激浊扬清,开创太平盛世。”
何心隐嘴上所言,正是张居正心中所想之事。他感到这位故友虽然目中无人宏论滔滔的习性没有改变,但的确不愧是名噪士林的大学者,于是笑谑道:“柱乾兄,你今晚所言,好像都不是阳明先生的心学。”
“这叫帝王学。”何心隐越发兴致勃勃,不无卖弄地说,“阳明先生是我学问的祖师爷,他创立的心学是知的范畴,而帝王学则立足于用。”
张居正说:“知行合一本是阳明先生学问的根本,从这一点讲,你倒是心学的正宗传人。我想,你若是生在战国时代,行合纵连横之术的苏秦、张仪,一定在你之下。”
“叔大兄过奖了,”何心隐表面虽然谦逊,但骨子里头仍是不可磨灭的自负,“经邦济世的学问,对于叔大兄来讲,是用,是行,对我何心隐来讲,是知,若我俩联合起来,才叫知行合一。”
“怎么,你又回心转意想做官了?”张居正惊愣地问。
何心隐一笑,理了理被穿堂风吹得零乱的山羊胡子,说道:“叔大兄把我的意思理解错了。俗话说,一道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你当太平宰相,我略献匠心,取一点帮衬的作用。不要说做官,我连你的幕僚都不想当,只是在你觉得需要之时,帮你出出主意而已。”
“他大老远赶到万寿山来见我,原来是想当国师。”张居正心中忖道,因此又多了一份警觉,说道:“你口口声声说我是太平宰相,好像我现在已荣登首辅之位了。”
“这个是迟早的事。”何心隐的口气不容置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