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老臣受骗骤临祸事 宅揆召见面授机宜(11 / 12)
信致我,言在家治《易》,颇有心得。”
听得首辅如此称赞张佳胤,作为同乡,莫文隆亦觉脸上有光,答道:“张佳胤是家乡有名的才子,深得士人注仰。”
“他不单是才子,更是难得的循吏。”
“循吏?”莫文隆一愣。
“对,循吏!”张居正答得斩钉截铁,“莫文隆,你应该以他为楷模,勇于任事。”
“是,下官谨记首辅教诲。”莫文隆刚说罢这一句应景儿的话,忽然又明白到首辅话中有话。犹豫了一下,又答道,“下官待罪官场这么多年,一不贪,二不怕吃苦,惟独缺的,就是一个‘勇’字。”
“而不谷现在向你要的,恰恰就是这个‘勇’字,”张居正说张佳胤,目的就是启迪莫文隆要做一个诤臣,“杭州织造局的内情,你既摸得清楚,就应该上书直谏,以张皇上耳目。”
“谏什么?”莫文隆仓促中问了句糊涂话。
“织造局制作龙袍的工价银。”
“这……”
“有难处吗?”
张居正扫过来的目光,火一样灼人。莫文隆浑身不自在,畏葸答道:“下官说过,龙袍工价银自洪武皇帝开始,就是这么定价的,都两百年了,经历了九个皇帝,未曾更易,这已成了祖宗规矩。”
莫文隆的这段话中藏了心机,盖因张居正出任首辅之初,第一次觐见皇上陈述自己的治国方略时,曾说过“一切务遵祖制,不必更易”。这席话登在邸报上,已是布闻天下,对当时纷乱妄测的朝局,的确起到了稳定作用。这一年半时间,张居正的治国大略,与这句话也基本相符。因此,莫文隆特别提出“祖宗规矩”四个字,意在提醒张居正,这件事不可乱碰。张居正心思通透,哪能听不懂莫文隆的话外之音?他觉得不仅是莫文隆,就是整个官场,都存在着不知如何审时度势掌握通变之法的问题,因此便借机阐述自己的观点:“祖宗规矩并不是铁板一块,其中有好有坏。好的规矩,一个字都不能更改;坏的规矩,不合时宜的规矩,就得全都改掉。譬如织造局用银这种瞒天报价的做法,不仅仅是坏,简直是恶劣透顶,焉能不改?”
听这掷地有声的口气,莫文隆知道首辅已经下定了决心,加之他平素对织造局钦差的飞扬跋扈早就心生痛恨,因此爽快答道:“首辅欲开万历新政,下官无任欢忻。矫枉崇侈竭诚事启本是臣节。下官明日动身返回杭州,一回到府衙,就立即写本上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