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买花盆宠太监耍滑 议奏折小皇上动怒(5 / 9)
节略。”冯保说着,从匣中拿出三份奏疏呈了过去。
坐在文案后头的朱翊钧,接过来浏览了一遍:第一份奏疏是山东巡抚杨本庵呈上的题本,奏衍圣公进京面圣事。自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朝廷就应当时的衍圣公请求,恩准他每年进京觐见皇上一次,自此着为永例。杨本庵在题本中呈奏,现六十四代衍圣公每年借进京面圣之机,携带大量人丁,车装马驮沿途强卖私货,这么多人住的都是一个子儿都不花的驿站,磨磨蹭蹭耗去半年时间,旅行费用全由官府供给,沿途做买卖的收入却尽饱私囊,因此扰官扰民影响恶劣。杨本庵建议改衍圣公一年进京一次为三年一次,并限定每次路途往返不得超过三个月,随行人员也不得超过三十人,并禁止其生意买卖以免辱没斯文;第二道奏疏是南京户部公本,详奏南直隶去年开征子粒田税银的收入情况;第三道奏疏是新任漕河总督潘季驯的题本,请求朝廷拨款开挖长芦二十里河道引淮济漕。
朱翊钧读过奏疏后,首先拿起杨本庵的那一份,问冯保:“这个衍圣公,一路上都卖些什么私货?”
“老奴也不大知道详情,听说都是孔府的出产,孔府地里有枣儿,制成蜜枣,高粱一年也收不少,拿来酿酒,一年也能卖不少钱。”
“孔圣人之后,不做文章却做买卖,这的确如杨本庵所说,辱没斯文。”说到这里,朱翊钧又记起孙海买花盆的事儿,又补充道,“当然,天下七十二行,做买卖也算一行。一般人做倒也无可厚非,衍圣公做就不对了。”
“皇上所言极是。”
“去年冬上张先生在平台见朕,专门谈了山东的事。这个衍圣公不单借进京之机做生意,听说还隐瞒了大量私田,张先生率先在山东清丈田地,就因为衍圣公与阳武侯两家势豪大户侵占民田太多,偷逃了大量田赋。”
“老奴猜测,杨本庵肯定是得了张居正的授意,才上了这个题本。先把衍圣公进京觐见皇上的定例改了,一年变三年,对衍圣公就是个不小的打击。”
“此话怎讲?”
“衍圣公去年已经进京见过皇上,若皇上准了杨本庵的建议,衍圣公今明两年都不得来京,杨本庵那里又铁面无私地清查他的私田。衍圣公即便想见皇上当面诉诉苦水叫叫屈,都找不着机会呀。”
朱翊钧仔细一琢磨,觉得冯保分析得有道理,不由得笑了起来:“这个张先生,做事滴水不漏,环环相扣,他起念头要做的事儿,没有做不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