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谈度牒巧使系縻术 说玉娘触痛离别情(5 / 9)
。去年,张真人跑来北京活动,希望恢复二品待遇,连李太后都被他说动,不谷则向太后陈述厉害,不同意更改穆宗旨意,此事遂罢。”
说到这里,游七在门口探了一下头,张居正便停下话头问他:“你有何事?”
游七答:“湖北学台金学曾有急信送来。”
“信呢?”
“在这里。”游七说着走进来递上一封信札。
“知道了,你去吧。”张居正随手把信放到书案上,看到游七蹑手蹑脚离去,他瞄了瞄一直在凝神静听的张四维,又接了方才的话头继续言道:“不谷举了前朝的两个例子。其意是说明释道两教,若能善自引导,则有补于国事。若任其泛滥,势必成为大患。姚广孝虽享有国师之名,但他外释内儒,从没有以一己之权而为缁衣羽流之辈谋取任何私利。因此,后世当道者仍对他尊崇有加。陶仲文则不一样,此人以邪术进谗,惑乱圣主,把一个垂治天下的朝廷搞得乱七八糟。古言道,‘楚王好细腰,后官多饿死’,就因为陶仲文撺掇着世宗皇帝烧灶炼丹,导致整个一座京城乌烟瘴气。不单钟鸣鼎食的王侯将相之家,就是一些升斗小民,为了向皇上看齐,也都争相仿效。一时间,不单酒楼茶肆,就是部院衙门庙堂之上,人们津津有味谈论的,都是荒诞不经的斋谯之术。一心为民勤于政事者得不到拔擢重用,而那些迎合世宗皇帝呈献祥瑞探研青鸟之术者,反而都能服蟒腰玉。那些年,大明王朝真是露出了衰败之象。
“好在穆宗警醒,在徐阶高拱等干练大臣的主持下,一扫妖氛。释道两教才恢复正常。不谷汲取前代教训,认为这世道既不可无和尚道士,又不可太多和尚道士,既不可作践和尚道士,又不可追捧和尚道士。总之得有一个度。所以,我们既不学世宗灭佛,亦不学唐肃宗佞佛。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控制的,便是和尚道士的人数。不谷出掌内阁之后,改度牒发放三年一次为六年,每次只发度牒两千份,这本来已成定规,你们照办就是。谁知道这第一次的度牒发放,就让你们破了规矩,一下子增加了一千名!”
张居正大处着眼一番宏论,张四维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但也只能呆着脸痴砢砢地听,待张居正住了口,他连忙屈一屈身子说道:“下官督办度牒的事,原只想人情太多,各省都有人帮着说情,故向吕阁老请示,能否上本奏明皇上多要一千个名额,却没有想到这里头牵扯到朝廷的大政方针。首辅方才高屋建瓴的一席话,让下官如灌醍醐。说起来,这事也不能全怪吕阁老,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