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6 / 8)
,自小就有人告诉你,你将来要入宫做娘娘,风光无限,全家都要指望你,若是再能生个小贵人,更是前途无量……结果一朝梦碎,你怎么想又怎么办?”
黛玉脱口而出,“那怎么能甘心?!”
难怪宝姐姐要自谋出路!
王禅此刻又补了一刀,“薛大姑娘也是可怜,若非家人自小边对她这样‘寄予厚望’,她哪会生出这番心思?”
说起来宝玉何尝不是如此?因为生带异象,就被祖母和父母一起看作家族中兴的关键。
林海一直都挺好奇:贾珠若非早死,必是响当当的青年才俊,从这位二房大公子以及入宫且逐渐站稳脚跟的元春看来,荣府的家教其实挺不错的,但不知为何,贾母和王夫人到了宝玉这儿,好像忽然间就不会教导孩子了一样。
思来想去,林海也只能归因于“通灵宝玉对众人的震慑力太大”了。
林海摇了摇头,忽然觉得媳妇这补刀不够狠,“闺女,薛家刚进京时薛大姑娘模样如何?是不是颇为从容有志气?”
黛玉立时恍然大悟,“难不成隔壁王大人乃至于舅舅舅母应允了什么,可是大表姐封妃之后就变了卦?”
林海颔首道:“不然薛大姑娘缘何信心满满?你这宝姐姐像是……”他指指太阳穴,“这里不好使的?”
说到这个,黛玉略有沮丧,“她好生精明,我可不如她会来事儿。”
当时父亲在南边病重,消息传回来她哭得不行,荣府里不少下人待她的态度也有微妙的变化,那个时候除了外祖母,就是宝玉和宝钗安慰过她,她知道那时候宝玉和宝钗都是真心,十足的。
宝钗还甚至拿她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最后二人一起痛哭了一场。
那时的那份情意黛玉始终不能忘,借着她结识些名门闺秀压根不是事儿,宝钗所为也称不上过河拆桥,但她已经发觉她对宝钗和宝钗待她……并不对等。
这才是导致黛玉一直不大自在的根本原因。爹娘的意思她明白,每人的出身成长都不同,宝姐姐又心怀大志这般言行也是常理,黛玉理智上能理解,但感情不那么容易接受。
看闺女扑在他胳膊上耷拉着脑袋,半天都没言语,林海则心中感慨:这丫头能懂得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的道理就好。
他揉揉闺女的小脑袋,直接把她的发髻就弄歪了,“等你悟透了,你也就长大了……一半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