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下预言 (1)(18 / 23)
和宫建于公元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最早是雍亲王府,出过雍正、乾隆两位皇帝,是名符其实的“龙潜福地”,所以殿宇是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般规格。后来雍和宫改为喇嘛庙,成为朝廷联络蒙藏地区各宗教派别、象征汉蒙藏一体的皇家寺院,也成为全中国规格最高的一处佛教胜地。这么重要的一座寺院,却被他排除在视野之外,至少两年没来了。在破译《地下预言》,试图开启“七度母之门”的时候,他几乎想到了中国藏区所有被文献记载的寺院,就是没想到北京城里的雍和宫,因为它太富丽、太亮堂、太显要,显要亮堂得失去了所有的神秘、所有的隐蔽。而“七度母之门”是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伏藏,几乎是神秘和隐蔽的同义词。
三个人穿越南院,通过牌楼下的安检门,走上了大方砖砌成的皇家辇道。密实的树荫把辇道圈成了一个隧洞,路灯夜眼似的藏在树荫里,隧洞显得幽深而机密。
辇道东侧的红墙外面是一片古意盎然的佛仓,一根包裹彩绸的经杆从佛仓里升起。经杆上亮着一盏灯,挂着一面条子旗,旗上印有“普陀洛迦”几个字。
条子旗似乎是刚刚出现的,阿若喇嘛奇怪地说:“谁挂的经旗?”
邬坚林巴和香波王子看过去,就见通往佛仓的红墙门洞边,同样飘着一面普陀洛迦小方旗,小方旗后面的木门“吱呀”响了一下,又响了一下。
他们很快走过长长的辇道,来到雍和宫的大门昭泰门前。阿若喇嘛推开了门。他们进去,路过了钟鼓楼和那口八吨重的腊八粥大铜锅,再走,看到八角碑亭前站着一个短衣喇嘛。短衣喇嘛恭敬地弯下腰,双手合十,夹着一面小经旗,上面也有“普陀洛迦”几个字。
阿若喇嘛望着经旗,疑惑地“嗯”了一声。
短衣喇嘛赶紧回道:“有人丢下的,到处都是。”说着,瞥了一眼香波王子。
他们继续往前走,很快走进了悬挂着乾隆题匾“雍和门”的天王殿。穿过天王殿,又经过黑暗中的铜鼎、乾隆亲撰《喇嘛说》的御碑亭、汉白玉池座的青铜须弥山和嘛呢杆,脚步沙沙地隐没在雍和宫大殿即大雄宝殿里。
香波王子停下来,仰头看着佛像。这里供奉着三尊铜质三世佛,中间是代表现在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代表过去的燃灯佛,右边是代表未来的弥勒佛。这是佛界著名的雍和宫“竖三世佛”,它从时间上立意,表明了佛的久远悠长,无限延伸。而在内地各佛寺的大雄宝殿里,一般都是代表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