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卫律(下) (1)(9 / 24)
就明白了,那是因为我脑中没有一个固化的中原文字的概念。我自幼跟着父亲经商游历,从西域到朝鲜,从画在羊皮上到刻在木棍上的各种符号文字,我都接触过。所以,文字在我眼里只不过是一个交流记事的工具,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而学习古文字最关键的,正在于能抛却固有的观念,像一个一片空白的赤子一样接受一切。
我越学越深入。
私底下,孔安国对我有问必答,严格而耐心,是个真正的良师,但只要有外人在场,他立刻恢复一脸冷淡。我知道,他是在保护我。即使我已经陷得这么深,他还是希望能尽量使我免祸。
我很感激他,如饥似渴地学着他教给我的那些知识。
孔安国治学严谨、思想开明,在他面前,什么大胆的想法都能提出来探讨,唯有在商朝源流方面,他不准我多作涉猎。他不想我重蹈董仲舒的覆辙。
然而学得越多,我就越觉得董仲舒的猜测不无道理。
有一次,我对孔安国说,上古商朝的语言里,确实有东北诸夷的影子。我在那边的秽貊族收购皮毛时,发现秽貊人说话有个特点,就是不会卷舌,比如“诸”字,在他们读起来就像“多”。而在《诗经》、《尚书》中,涉及先商的篇章,时常出现“多方”、“多士”、“多子”这一类词汇,用多少之多来解释,总觉得很勉强。但若当“诸”字看,便非常通顺了,不正是后世的“诸侯”、“诸士”、“诸子”吗?!
孔安国听着,慢慢皱起了眉头,道:“你想说什么?”
“董仲舒的思路没错。”我指着几案上那些简牍道,“《尚书》中存留至今的商朝文诰都晦涩艰深,用语遣词大异于今人,我曾对此大惑不解。但如果商王族是从北方南下的,就很容易解释了:他们本来就是一个外来族裔,他们的异族口音和中原正音混杂在一起,所以才造就了这种叫人似懂非懂、古怪难解的语言!”
孔安国道:“就凭一个字,你就怀疑商朝是一个异族人建立的朝代?”
我道:“不止这个!商朝国都多称为‘亳’,有什么南亳、北亳、西亳之属。而秽貊一带就把家室呼作‘博’,商王族分明是沿袭了他们故地的语言习惯!商纣王曾娶鬼侯之女,可见鬼方与商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武王伐纣时,飞廉奉纣王之命出使北方,会不会就是为大难临头的商王族寻找一条退路?还有,伯夷避居北海,箕子远走朝鲜,天下那么大,他们为什么唯独选择北方?因为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