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愁无怨笑天真 (1)(11 / 23)
年,然而,顽劣的性情却是丝毫未变。
在这片不大不小的未央宫一隅,这个有着孝武皇帝血脉的皇曾孙却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他不同于宫人,不同于真正的贵族,虽然身负刘氏子孙的宗籍,却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而另一方面,霍光为免摄政擅权的舆论,听从部属谏言,提拔刘姓宗室。拜楚元王刘交之孙刘辟彊与宗室刘长乐为光禄大夫,刘辟彊同时还兼任长乐卫尉一职。然而刘辟彊年事已高,没多久便病故,于是由他的小儿子刘德继任为宗正。
刘病已长到八岁,身高已明显蹿起,却仍是每天在少府官署内与内臣黄门厮混胡闹,许广汉只能照顾他吃喝拉撒睡,却没法教导他应有的言行举止,张贺为此也大感头痛。
“宗正那里说皇曾孙年幼,托养于掖庭,只供养餐食,以至成人……”张贺说到这里停顿下来,有那么一刻恍神。
牖外光线不明,天空压着乌沉沉的厚重云层,偶有闷雷炸响。许广汉取了阳燧点亮烛台,“宗室们是不打算再管这孩子了呀。”话才说出口,就听啪的一声脆响,唬了他一大跳。
张贺跪坐在席上,用力拍了下大腿,脸色铁青。许广汉倏然住嘴,闷闷地垂下了脑袋。雷声越滚越响,张贺抬头望了望天,庑廊上的风很大,刮得树叶哗哗作响,“卫太子待我不薄,无论如何我都得将王曾孙抚育成人。”
他的口吻是那样地坚定,倒叫许广汉难以置信地咋舌起来,“你……你……张令,你不会是想自己出钱……供他上学拜师吧?”
许广汉是识得几个字的,也正是如此,他比其他人在懂得一个识文断字之人的价值外,更了解到供养一个孩子读书识字的困难。这年头有学问的人并不多,先帝孝武皇帝独尊儒术后,儒家学问风靡,董仲舒上书天人三策,提出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于是建元六年孝武皇帝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授《诗经》《尚书》《礼仪》《易经》《春秋》。每名博士收十名学生,因为天下俊才贤士少之又少,所以这些学生更显弥足珍贵。
张贺不理会许广汉的瞠目结舌,自顾自地在那筹划着:“将来若有机会入太学自是最好,但在此之前,尚需启蒙。你觉得以病已的资质,专攻五经中的哪一项比较适宜呢?”许广汉皱眉嘀咕:“他连字都不会写呢。”张贺不以为然地笑道:“以他的年纪,也确是时候入学启蒙了,你心中可有合适的人选?”
许广汉明白张贺主意已定,思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