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玉垒浮云变古今 (1)(4 / 23)
再议也议不出更好的想法了,大行皇帝刘弗没有子嗣可以即位,所以只能从兄弟中挑选即天子位的人选——孝武皇帝刘彻一共有六个儿子,如今还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广陵王刘胥。
刘胥是已故燕王刘旦的同胞弟弟,刘旦是如何死的,想必没有人不清楚。霍光并不中意刘胥,因为如果选刘胥当了皇帝,他这个首辅大司马大将军必然不会有太惬意的好日子可过。何况,刘胥年纪大了,在广陵称王多年,颇有治国手段以及政治势力,仅凭这点就能肯定他绝对不是一位容易相处善主。
毕竟天底下能像刘弗那样好控制的皇帝又有几个呢?
所以他在踌躇,虽然很多人都说刘胥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可他还是迟迟疑疑的没有做出最后的表态,只是对诸人反复念叨着:“大家再议议……”
承明殿内一片寂静,偶尔有几声清淡的咳嗽。这些跟着霍光混了许多年,一路风生水起的公卿百官个个练达得比狐狸还精,霍光的真实意思不用完全说出口,他们已全部猜透了他的想法。
只是刘胥是孝武皇帝唯一活于世上的子嗣,不立刘胥怎么都说不过去。
“这里……有份奏疏。”霍光抬起头,从身边一堆的书卷中抽出一卷套了帛袋的,然后递予离得最近的丞相杨敞,“大家不妨看看。”
杨敞抽出竹简,只见上面写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嗣。”
作为霍将军府曾经的长史,杨敞太了解霍光为人和喜好了。霍光诗书不通,却特别喜欢引经据典,上书之人显然摸透了他的喜好,所以举周朝事例,说什么周太王姬亶父废长子姬太伯而立三子姬季历,而周文王姬昌更是舍弃长子伯邑考立了姬发为王。奏疏上短短数行字,却以周制为据,说清了废长立幼的可行性。
因为太了解霍光,所以更清楚这份奏疏由霍光传递过来的分量,杨敞匆匆看完,心里已有了考量。这份奏疏从杨敞手里一个个传了下去,大家最终有了肯定且一致的答案,广陵王刘胥比大行皇帝刘弗要年长,当初孝武皇帝刘彻在卫太子之后没有选择刘胥即位,本身已经说明刘胥是不适合当皇帝的。既然当初孝武皇帝没选刘胥,那现在他们这些臣公更不敢选刘胥。
一份奏疏转了一圈,重新回到霍光手里时,全场的结论已经出来,刘胥被排除在继任人之外。大行皇帝的兄弟辈中无人能继宗嗣,则下一步便在子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