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决战(3 / 6)
”
正说着,第二件藏品也拉开了帷幕。是一件青釉的穿心炉。白汐立即提起了精神,目不转睛地盯住这一件穿心炉。董明堂倒是先开了口,说出了她的疑惑:“穿心炉是明代的器形吧?但是这釉色……怎么感觉不是明代的?难道是高仿?”
市场上,很多仿品会臆造器形。比如,拿个越窑的将军罐忽悠小老百姓,说:“这是唐代越窑的古董。好东西!价值连城!”
但,懂古玩的人就知道。这唐代将军罐简直笑掉大牙。因为越窑的生产年代是东汉至宋。而“将军罐”这一种器形,初见于明代嘉靖、万历朝。清代才开始流行起来。
所以,明以前的窑口,断断不可能生产将军罐。更何况是唐代的越窑。
眼下。这一件穿心炉也是如此。穿心炉,其实就是一种底下带排水孔的花盆。明代龙泉窑中有少量产品。但,谁也没见过宋代的龙泉窑穿心炉。但看顾铮上手了之后不久,又斩钉截铁道:“宋代,龙泉窑。梅子青釉穿心炉。”
白汐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底下的评委,甚至鼓起了掌。
董明堂不明白了:“这一件,真的是宋代龙泉窑的穿心炉?!”
“是的。”她凝视着这一件古董,黯然道:“釉层厚而通透,足底磕碰处露白胎。炉底有“火石红”现象。这些都是宋代龙泉窑的特征。但东西的器形的确很少见。我猜这是一件孤品吧。不是所有的器形,历史上都有记载的。”
从这一件罕见的龙泉窑穿心炉开始。比赛忽然上档次了起来。
下一件,是谢文湛来鉴定——清缂丝董其昌草书诗轴。看草书书法作品,要比看行书,楷书,隶书,等作品要难。因为草书讲究的是意,形合一。基本上,你要能鉴定这个书法家的作品。必须要能完全理解这个人的书法精神才行。
谢文湛鉴定了出来:“仿品。倒也是老东西,是清中期的仿作。”
“他怎么看出来的?”这一回,董明堂是真的开始佩服谢文湛了。他愣是觉得,这一副董其昌的草书,和博物馆里面的没两样。
白汐扫了一眼:“董其昌早年,晚年,都是模仿的颜真卿的字体。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拙趣”味。运笔圆劲含蓄,肉中有骨。而他的草书,在拙趣上,又吸纳了唐代书法家杨凝式的“去繁就简”。这一件作品,虽然缂丝的年代对的上。字体也对上仿颜真卿的风骨。但,繁琐太多。和杨凝式的去繁就简不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