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章 未来老师蔡邕(2 / 3)
,比如圣旨什么的,才用布帛之类的东西来写。
所以,眼前的这种东西,应该不会是什么随意放置的玩意。
郭嘉打开来一看,好在,他还能认识上面的古文,看来以前郭嘉的一些本能还是存在的,随即,认真的阅读起来,
“咦?这个是?拜会贴?蔡邕?!我靠,现在发达了啊,果然不愧为郭嘉,哈哈!”
还没读完,郭嘉就大笑了起来。原来这竟然是一张去京城洛阳拜会当代大家蔡邕的拜会贴!而且不仅如此,这同时还是一张介绍贴和求学贴!看上面的说辞,好像是郭嘉在颍川时候的一个老师赞扬郭嘉很有才华,然后推荐他去蔡邕那里求学,当蔡邕的学生!
这种东西,在郭嘉眼里,简直就跟保送北大清华一样啊。
当然在兴奋的背后,还有很多内幕是如今的郭嘉不清楚的。颍川自古多出名士,特别是三国时期,更是了不得。同时,在颍川这个地方,向来也是多名门望族的。
比如韩家,钟家,荀家,陈家等,并且郭奉孝一脉,郭家,在颍川,也是一个有名的家族。在那样一个特殊氛围下,频繁出人才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可偏偏,在大汉王朝,想要当官,那不得不需要先举孝廉。而举孝廉这种东西,说穿了,就是推荐,要是没有点关系,普通人就算再聪明,再有学识,也很难有那个机会,被推荐,进而走上仕途。
所以,这些官员的位置通常都是被这些名门望族给包揽完了。颍川人才多,竞争自然也很激烈,本来按照正常情况,以郭氏在颍川的地位,再凭借郭嘉本身的聪明才智,最终想要成功的举孝廉,进入官场,那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可偏偏的,郭嘉的父母,早两年死了,一下子,上面的关系也就断了,留下郭嘉一个人,就算出身名门,那也是趋近没落的名门,在颍川这个人杰地灵之处,想要被举孝廉的话,可能十年二十年都轮不到他郭嘉吧。
顺便一说,在这一年里,颍川被举孝廉的人,其中一个就是郭嘉的同窗兼好友——荀彧。想想看,显赫如荀家,聪明如荀彧,也才在这一年,他二十好几的时候,被举为孝廉,可以想见,颍川这一处的人才压力有多大了。
不过,郭嘉毕竟也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少年天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人虽小,却特别喜欢与长者交流,并且时不时的还能有独到见解,这常常使长者们都自愧不如。如此人才,慧眼如炬的水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