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三章 花旗银行大危机(2 / 4)
旗银行在劫难逃。花旗集团在快速扩张的1999~2003年,年均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从传统的商业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囊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全能和全球金融控股集团,资产规模从2000亿美元左右一跃到了2万亿美元的巨无霸,翻了10多倍,但也引发了一个致命问题,这些帐表外资产哪怕遭受10%的损失,花旗银行也将资不抵债。
结果金融海啸一至,花旗银行忙着出售手中的大量次贷资产,可是没想到没有及时关闭的金融衍生品部门还在继续制造更多的有毒资产,只好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最后没人敢再投钱让它继续补下去。花旗银行这才发现它的大部分金融衍生品都化为泡影,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损失。花旗银行原有资产2万多亿美元,在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亿多个客户账户,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金融帝国,可一夜之间就“玩”到了不接受外部救助就将一文不值的这个地步,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杨星带领海外抄底团低价收购花旗资产时,就详细分析了花旗银行的危机成因,还特别提醒国内金融监管部门注意这种风险,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全部都是“混业”经营,在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上先天不足,很多时候难以清楚认识其中的风险,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管理。
现在国家推出的4万亿救市资金中,大部分都是通过银行系统发放,而许多基建项目中,地方政府也要拿出资金配合中央下拨资金,而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利,就变相成立了许多担保融资公从银行贷款出来运作。由于国内银行大部分政企职能没有完全分开,无法拒绝地方政府的指示,因此许多贷款评估和投放目标都不符合经济规律。
这样的贷款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大量呆账、坏账出现。当初为了解决几大商业银行庞大的坏账,不得不剥离这些资产,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才解决问题。现在旧账才了,新账又生,为了压低坏账比率,国内银行最容易采用的办法就是把问题资产打包,做成所谓“理财产品”向市场推销。
据杨星了解,目前国内银行的这些理财产品买单方大部分都是普通储户,为了吸引他们,许多银行的理财产品采用的都是发新债抵旧债的把戏,杨星因此向中央建言,美国为次贷危机付出了惨重代价,而国内庞大的地方债务和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定时炸弹,花旗银行就是前车之鉴,千万不要重蹈覆辙啊!
花旗银行宣布要破产,无论是规模还是市场影响力,它都要比雷曼兄弟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