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笨鸟”初飞(3 / 20)
格后,下次考试可直接院试,不必县试和府试,所以时人称佾生为“半个秀才”。
如果这是第一次考秀才而获得的荣誉,曾国藩一定心花怒放。可他已考了五次,这个“佾生”资格就不是荣誉,而是耻辱。曾国藩在家里踱步,咀嚼着无声的愤怒。他认定这是奇耻大辱,发誓一定要获得秀才资格,洗刷这个耻辱。除了拼命读书外,他找不到捷径。
第六次考试,他和老爹再次落榜。
曾麟书捶胸顿足道:“我已考了16次,你这又考了6次,就是瞎猫,也该碰上死耗子啦!咱曾家就是一个陪考的命啊。”
曾国藩对老爹的抱怨不置可否,他认为,科举考试还是公平的,“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这是毅力,也是气度,他不但未对屡次落选而动心,反而将其作为鞭策、激励自己更加注重磨练文章的动力。
1833年,老天爷终于开眼,23岁的曾国藩在第七次秀才考试中入围,名列倒数第二。他老爹也入围了,名次也不怎么样。
曾家沉浸在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喜悦中,这更让曾国藩坚信了他的看法:人蠢不要紧,只要努力坚持,就能成功。同时他也笃定了这样的人生观: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只走那条看上去最笨、实际上最踏实的路!
相当于进士
中秀才后,曾国藩青云高照,第二年的乡试又中举人。为了迎接最后一关的进士考试,曾国藩离开家乡到天下闻名的岳麓书院继续深造。他很快就得到了院长欧阳坦斋的赞许,因为欧阳坦斋是个特别务实的人,主张学问和做事一样,就该踏踏实实。曾国藩刻苦勤奋,恰好符合欧阳坦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不但给人留下学习刻苦的印象,还让人见识了他的非凡气度。
他宿舍里有位矫情的同学,因曾国藩的书桌在窗前,于是鼻孔朝天地对曾国藩说:“我读书的光线都是从窗中射来的,你竟然把它遮住了。”
曾国藩四下一望,已没有地方。
对方给他出主意:“放你床边!”
曾国藩把书桌挪到了床边,那人继续睡觉了。
晚上,睡觉的这位起来,训斥正在读书的曾国藩:“你怎么白天也读,晚上也读,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曾国藩只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