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军事史学家们的困惑(3 / 4)
个同样年轻的旅长——李韧,这是郭松龄在日本留学时的同学,去年才从广州跑到襄阳,一直在担任新军作战参谋的职务。两人简单的谈了谈昨夜的战况,军医一边给蒋百里包扎伤口,一边埋怨他不该冲到前线去。对此,蒋百里只是微笑着并不反驳。
那样的情况下,哪里是前线?哪里是后方?作为一个指挥官,蒋百里并没有为自己的行为做出结论。阵地守住了,这才是他最为看重的结果。
而这一夜,联军的阵亡及失踪名单上,又增加了一万两千三百五十六个名字,这几乎是瓦德西所能承受的最大伤亡了,他现在考虑的不是如何劝说即将接任的克拉克继续进攻,而是如何防守——如果他真的还愿意面对克拉克的话。
洋河从此成为了一个历史名词,这个名词在西方军史界通常被形容残酷的、血腥的战场,“洋河绞肉机战役”这个名字成为让后来许多年间的陆军士官生闻之变色却不得不学的必修科目。然而让他们想不明白的是每一次的沙盘模拟攻防,都是以林云的守军为失败而告终的。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西方无数的军事学家为之抓破脑袋,他们绞尽脑汁,提出各种假设,做了大量论证。最终他们认为,这场战争带来了炮兵火力的教训并证明了有刺铁丝网加机枪的威力。可是这并不具有普遍的说服力,因为在战役的后期作为守卫的一方,已经没有什么炮火支援了。而铁丝网的作用在失去重机枪的阵地上,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各国士兵的协调问题?因为士兵不够勇猛?都不是,甚至也不能归咎指挥官的无能——瓦德里虽然最终导致了洋河战役的失败,但是纵观他的指挥,并没有犯什么不可挽救的错误,甚至可以说,瓦德里是个优秀的指挥官……可惜的是,他的对手实在太优秀了。
最后,他们只好解释说:“除了我们已知的因素外,一定有某些未知的、不可预测的、难以掌握的因素在冥冥中帮助了守卫的一方,或许是守军的意志,当然,这仅仅是推测,又或许是上帝的旨意——很难说当时还有什么别的因素,因此而决定了这一场战役的胜负——也由此改变了此后数百年的历史走向。”
另一种论点则是双方指挥官的比较,这场战役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联军指挥官虽然优秀,可是只能说是没有犯过致命错误的普通指挥官,而担任守方指挥官的,是那个叫林云的神秘的突然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统帅。
但是这个论点很快就站不住脚了,因为大量的历史文件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