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军事史学家们的困惑(4 / 4)
明:虽然林云名义上担任了洋河战区的最高指挥官,可是在决定战局命运的大段时间里,真正的指挥者是那个叫蒋百里的,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子,这就更让那些热衷于“武器制胜”论的家伙们喜不自禁——看吧,谁领导的并不重要,重要的还是武器!
所有这些争论最后只是让他们陷入了无边的困惑——也许这个迷题只会随着历史脚步的渐行渐远而更加模糊和难以回答,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林云和他所统帅的这些年轻的士兵,完成了一个看上去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许,这就是东西方对待战争所表现出来的本质上的不同吧?
当然,此时的林云并没有因为洋河前线的又一次胜利而感到高兴,他现在越来越为捉襟见肘的物资分配而头疼。本来在他的整个战略计划里,第一阶段是先集合两到三个新编师摆在洋河主阵地两侧以防联军相机突破,同时将主力抽调出来,整训一个星期左右以后从龙关斜出,迂回到洋河南岸,伺机将联军的主力消灭于洋河战场之上。
可是眼下别说弹药,就是粮食都成为了最让他头疼的问题,十多万军队,几十万百姓,每日所需要的食物已经大大的超出了张家口及附近地方的供应能力。杨度虽然从多方筹措,四处购买,加上那些“钦差北方战区粮草筹备大员”们,也不过是勉强度日而已。
至于郭松龄什么时候能搞回物资,说实话林云现在心里也没多少把握,毕竟郭松龄首先要把他自己的部队喂饱了,而且他的战略意义更多的在于袭扰联军的后方。
就在林云为了粮草弹药的事情一筹莫展而焦头烂额的时候,甘肃布政使岑春宣率领着他的人数少少的勤王之师赶到了张家口,同时也带来了张家口所急需的大批粮食和弹药。
“这是香帅托我带给大人的信。”岑春宣表情复杂的取出一封信来。他带来的这批物资,绝大部分是张之洞提供的。
“你我立场各异,然而都是在做着认为完全正确而且非做不可的事情,汝征沙场吾运筹折冲……我虽然极力反对你如此冒失冲动的行为,但是不能坐视朝廷宗室遭此巨厄……至于襄阳之事,我想你亦能理解……当此国运危艰之时,你我勉励为之,虽不知你我孰为对错,然大丈夫立天地间行胸中事,无愧于心,几可瞑目矣。”
林云默默的念完张之洞写给自己的信,置于案头,沉思良久。